司法部新规拟强化行政许可中商业秘密保护力度

严格控制知悉范围对泄露者严肃追责
司法部新规拟强化行政许可中商业秘密保护力度
【司法部新规拟强化行政许可中商业秘密保护力度】核心阅读
行政许可机关对其掌握的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要根据工作需要严格限定在最小知悉范围内 , 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原则上要限定到具体人员 , 不得允许与履行职责无关的人员以及其他第三方接触和知悉有关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 。
□ 本报采访人员 张维
司法部近日公布《关于强化行政许可过程中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保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多位专家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 , 《指导意见》明确了行政许可过程中的保密管理要求和责任 , 对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 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具有重要意义 。
《指导意见》提出的“严格控制知悉范围”颇为引人关注 。 根据这一规定 , 行政许可机关对其掌握的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要根据工作需要严格限定在最小知悉范围内 , 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原则上要限定到具体人员 , 不得允许与履行职责无关的人员以及其他第三方接触和知悉有关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 。
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反保密义务和责任 , 泄露其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的 , 依纪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对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的 , 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
强化保护势在必行
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是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重要利益 , 事关其核心竞争力 , 对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近年来 ,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保护的决策部署 ,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 ,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 强化保密管理 , 对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 , 存在保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 不利于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 , 也不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董炳和说 , 近年来 , 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力度和强度明显加大 。 反不正当竞争法继2017年修改之后 , 2019年再次修改;有关商业秘密的司法解释已公开征求意见 , 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法第219条的修改也在进行中;国务院有关两法衔接的规定中也对于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移送与立案侦查提出了明确要求 。 “强化行政许可程序中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的保护 , 势在必行 。 ”
董炳和还提及 , 在TRIPS协定中 , 关于行政审批程序中未披露测试信息的保护 , 就有明确规定(TRIPS协定第39条) , 其义务主体就是主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尽管我国并没有发生因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而导致的重大失密事件 , 但创新发展及公开竞争都要求我国不断完善行政许可程序中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的保护 。
“加强在行政许可环节上的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保护 , 也展示出我国认真履行相关协议的最大诚意 。 ”董炳和说 。
严防信息共享泄密
《指导意见》要求准确界定保密范围 , 具体要求有二:一是依法确定商业秘密 。 行政许可申请人在向行政机关申请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时 , 对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界定的商业秘密要予以明示 , 对需要保密的商务信息也要予以标明 。 对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知、不具有商业价值、未采取有效保密措施的商业信息 , 不得作为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 。
二是尽量缩减申请材料 。 行政许可机关要按照依法确有必要的原则确定申请人提交材料的范围 , 避免要求提交无关材料 , 切实保护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