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歌必欧”里忆流年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歌必欧”里忆流年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歌必欧”里忆流年
人民网|“歌必欧”里忆流年
本文插图

邝家后人邝祥垂向采访人员展示其利比利卡大粒种咖啡豆 。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李佳飞 摄
人民网|“歌必欧”里忆流年
本文插图
1981年《海南日报》对海南岛最早引种的咖啡树的报道 。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李佳飞 摄
人民网|“歌必欧”里忆流年
本文插图
文昌迈号等地种植的大粒种咖啡豆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李佳飞 摄
福山咖啡、兴隆咖啡名扬四海 , 引得游人不辞路遥只为一品 。 殊不知 , 海南咖啡的起源、第一棵咖啡树的引种是在文昌 。
一颗咖啡豆 , 漂洋过海 , 历经沉浮 , 落地生根 。 当你端起一杯咖啡 , 可曾想过百年前它的飘摇之旅;当你抿过一口咖啡 , 脑海中又是否会浮现古老的铁锅炒咖啡之景?且请倒一杯咖啡 , 慢慢追忆流年往事 。
第一棵咖啡树
来到文昌市南阳镇石人坡村口 , 再走一段蜿蜒的村路 , 便寻到了邝家院子 , 海南岛第一棵咖啡树 , 就是被引种落地生根于此 。 刚到院子 , 村民邝祥垂就迎了出来 , 今年63岁的他已是邝家第四代传人了 , 他热情地领我们去看咖啡树 , 一段从前旧事娓娓道来:
邝祥垂的曾祖父邝世连生于1880年 , 于1898年投奔到马来亚的外家大舅 , 但却因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 , 半年后就回来了 , 带回了咖啡树的种子 。 最初的种子被栽在文昌老家 , 但只种活了12株 。
一般咖啡树的树龄在二三十年 , 多则四五十年 , 但这12株咖啡树却抗住了生命的代谢 , 在1981年2月7日出版的《海南日报》上 , 一篇题为“咖啡树王”的文章就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文昌县南阳公社高星大队石人坡邝生产队 , 有一株已生长八十三年的咖啡树 , 它虽几经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 但至今仍然枝繁叶茂 , 年年结果累累 , 寿命古老仍枝繁叶茂 , 看不出半点老态 。 当地人都称它为“咖啡树王” 。
邝祥垂一家也沿袭了自己加工咖啡豆、喝咖啡的传统 , 据他回忆 , 在20世纪80年代 , 新加坡、日本等国内外采访人员都慕名而来采访拍照 , 邝祥垂一家就会亲自烘焙咖啡豆、煮咖啡 , 招待远方的宾客 。
遗憾的是 , 在2000年 , 由于邝家修盖房子 , 这12株咖啡树都被砍掉了 , 如今原迹已无法寻到 , 但它的二代、三代树却仍存活在邝家的房前屋后 , 生机勃勃地繁衍了数十年 。 这几株咖啡树枝头仍有新生枝叶 , 叶片肥厚 , 叶脉清晰 , 果实硕大 。 邝祥垂告诉采访人员:这是利比利卡大粒种 , 几十年间 , 不乏有人来求购种子 , 甚至想把整棵树买走 。
老树森森 , 远山如黛 , 日出月落 , 时光在静默中交替 。 这几株咖啡树就这样伫立在邝家庭院 , 守着海南第一棵咖啡树的基因 ,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
漂洋过海到文昌
作为舶来品 , 咖啡如何进入海南落地生根 , 这背后又是一段故事 。
早在唐代 , 海南岛已是南海中西航线之要冲 , 到了宋代 , 载着香料、茶叶、陶瓷的舟楫往来流转 。 据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的《清代海南移民的新趋势》一文介绍 , 清代鸦片战争后 , 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 咸丰十年(1860年)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里清廷正式准许华民出国做工 。 同治五年(1866年) , 恭亲王奕公式与英法两国驻京公使签订沿海各省招工章程 , 其中一条即是“中国政府允许华工自由出洋” , 自此开启了沿海人民出洋打工的热潮 。
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时 , 东南亚英、荷、法殖民地正大搞开发 , 垦荒、开矿、筑路、设工程 , 需要大量劳动力 ,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穷困的海南人纷纷奔赴南洋谋生 。 据相关资料统计 , 从1876年至1898年的23年间 , 通过客运出洋的琼侨人数达24.47万人次左右 , 平均每年1万余人次出洋 , 其中文昌人占半数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