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李嘉诚不为人知的暴富野史( 二 )


为了做好茶倌的工作 , 他每天提前10分钟起床 , 日工作量15小时以上 。
多年后 , 他对儿子袒言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
茶楼的工作锻炼了李嘉诚看人的能力 , 三教九流都在此汇集 , 他目睹了世界的光怪陆离 , 也给自己的人生抛下了察言观色的锚 。
但在一次茶客唠嗑时 , 他听得太入神没给客人泡茶 , 惊慌中不小心茶洒在客人的裤脚上 。
他犯了茶倌的大忌 。
前任茶倌也因为把水洒在黑社会的裤腿上而被责令下跪磕头 , 然后卷铺盖滚蛋 。
但这位茶客却戏剧性地极力为这位小茶倌开脱使得他免遭开除 。
当首富李嘉诚回忆起这段“少不更事”的青葱岁月 , 双眼会湿哒哒的感慨:

“如果让我找到那位客人 , 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 , 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
02

多次跳槽只为寻找创业机会

在茶倌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去到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 。
一年后 , 他辞职跳槽去了个籍籍无名的五金厂当推销员……
结果没做多久 , 李嘉诚又跳进了塑胶制品推销 。
跳槽故事也很奇葩 , 当时李嘉诚在酒店推销白铁桶 , 与时常自己出马推销塑胶桶的老板杠上了 。
五金大战塑胶 , 最后姜还是老的辣 , 李嘉诚败在老板手上 。
但这并非他的推销能力有问题 , 而是轻便的塑胶桶是已大势所趋 , 笨重五金桶已不再适合那个时代 。
老板看到了李嘉诚的推销能力 , 有了招贤纳士的冲动 。
就这样 , 他转战塑胶行业 。
为了不输业绩 , 他每天背着装有样品的包 , 乘船或坐公交前往港岛中区和九龙半岛走街串巷 。
推销时他不仅动手 , 还能主动想办法动脑筋 。
一次推销塑料洒水机 , 李嘉诚早早来到一家批发行 , 看见清洁员在打扫 , 他见机主动用上了自家洒水机为对方“分忧” 。
正好此时部门经理看到了 , 产品的品质使经理爽快地答应了这单生意 。
他还有一个小本本 , 里面记载着香港各区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 。
一年后 , 他超越了公司六位推销员的业务 , 销售额是第二名的7倍 。
老板目瞪狗呆 , 公司员工啧啧称奇 。
李嘉诚被破格提拔为部门经理 。
这年他才十八岁 。
青年李嘉诚
两年后 , 他升为总经理 。
可李嘉诚对现状仍然不满 , 他带着5万的资本自立门户 , 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塑胶行业开了一家塑胶厂 。
命名为“长江” , 期望它能像长江一样不择细流 , 浩荡万里 。
但如果你见到当初李嘉诚的厂房 , 你会大跌眼镜 。
因为它就是个破烂的废弃楼房 。
更失败的是 , 厂里的压缩机几乎等同于破铜烂铁 , 还是欧美企业早就玩剩下的落后装备 。
创业时期他他当着厂里的操作员、设计师 , 身兼采购、推销、会计、出纳 , 活像一条“九头虫” 。
20世纪中叶的港岛北部
但命运一再为李嘉诚开了绿灯 。
一天 , 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 , 瞟到的一则短讯让他虎躯一震:
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 , 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
他当机立断火速赶往意大利寻访该公司 。

他留了个心眼 , 首先以商家的身份打听厂子情况 , 再应聘该工厂的工人 。
负责清理废料的他来来回回把制作过程看了个通透 , 一回旅馆就记下所有流程 。
他用请客吃饭的方式 , 结交了每道工序的技术人员 , 相关技术的获取简直如探囊取物 。
就这样 , 他通过他钻了当时专利法的空子 , 技术白嫖后又让他牢牢抓住了欧洲市场 , 净利润超过一百万港元 。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塑胶花大王” 。
这一年他 , 三十而已 。
日后老徐在在某本不太知名的传记读到这段历史 , 作者字里行间都想着给李嘉诚一个总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