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和谈丨陶渊明为何自作祭挽诗文
北京联盟_原题是:和谈丨陶渊明为何自作祭挽诗文
目前陶渊明诗文研究几乎到了“陶尽门前土”的地步 , 似乎已无可挖掘之处 。但细细品读陶集 , 仍有值得关注和研究之诗文 。如陶集中有一篇《自祭文》和三首《拟挽歌辞》 。《文选》选陶渊明《挽歌》第三首 , 题曰《挽歌诗》;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和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等均改“《拟挽歌辞》” , 题作“《挽歌诗》” ,认为此三首挽歌乃是陶渊明自作 , 而非拟作 。
从《自祭文》《挽歌诗》(或《拟挽歌辞》 , 以下统称“《挽歌诗》”)内容来看 , 陶渊明先假设自己已死 , 然后再面对自己的灵堂、坟墓和尸体 , 悼挽自己 。这种行为看起来比较滑稽 , 也显得较为荒诞 , 但滑稽与荒诞的背后 , 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异样的动机 。
从学界的研究来看 , 大家公认《自祭文》作于陶渊明去世之前不久;但对于《挽歌诗》 , 则有不同观点 , 有46岁(袁行霈)、51岁(逯钦立)、59岁(邓安生、龚斌等)、63岁(宋人吴仁杰、祁宽、赵泉山皆认为是临终绝笔 , 今人王孟白、孙钧锡、廖仲安等亦持类似观点)等几种说法 。陶渊明在《答庞参军》序文中说“吾报疾多年 , 不复为文” , 从陶作编年可知 , 他晚年的作品确实较少 。既然他“不复为文” , 那又为何自作祭文、自为挽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集》书影 资料图片
以旷达超越幻灭
人之情多变 , 前一秒尚能旷达 , 下一刻却感万事皆空 , 幻灭消极与超脱达观均为人生之体验 , 陶渊明亦不例外 。《自祭文》篇末云:“人生实难 , 死如之何 。”以悲观者看 , 此句可视作自经弃世之言;以达观者看 , 可视作勘破生死之语 。由幻灭至旷达 , 其间只隔一层纸 , 超越了悲观之幻灭 , 一切不复挂碍于心 , 即得大超脱之旷达 , 亦即袁行霈先生所谓陶渊明之“顺化” 。
细读陶渊明现存诗文 , 可见其思想矛盾之两端 。日本学者冈村繁在《陶渊明李白新论》中指出 , 陶渊明的“许多作品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内容” , 并总结为“对生死的达观与执迷”等五个方面 , 对于全面揭示陶渊明思想矛盾复杂的特征 , 颇有贡献 。陶渊明思想中的矛盾 , 到了中年生病之后 , 表现得更加突出 。陶渊明“报疾多年” , 无论对他的身体还是心理 , 都是一种漫长的折磨;而遭火(《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受灾(《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后的贫困 , 更给陶渊明带来生存的痛苦 , “萧索空宇中 , 了无一可悦”(《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饥来驱我去 , 不知竟何之”(《乞食》) 。古人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 对陶渊明来说 , 也是一种“中年危机”:“总角闻道 , 白首无成” , “人生若寄 , 憔悴有时”(《荣木》) 。老冉冉其将至 , 而修名不立 , 对陶渊明来说 , 是人生最大的焦虑 , 故陶渊明“猖狂独长悲”(《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细读陶诗 , 可发现陶渊明始终挂念的是“不朽”问题 。袁行霈先生对此感悟极深 , 他在分析陶渊明的《形影神》诗时说:“‘形’苦于人生之短暂 , ‘影’苦于修名之难立” , “形影神三者 , 分别代表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 , 三者的对话反映了陶渊明人生观里的冲突和调和”(《陶渊明研究(增订本)》) 。
另外 , 陶渊明对改朝换代时局的无奈甚至愤懑 , 对自己“疾患以来”病痛的切肤体验与无助感伤 , 对“室无莱妇”(《与子俨等疏》)的失望 , 以及《责子》诗中对孩子不成器的哀叹 , 萦绕心间 , 从而产生“天运苟如此”(《责子》)、“流幻百年中”(《还旧居》)、“人生似幻化 , 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的幻灭感 , 无可奈何又无计可施 , 只好“且进杯中物”(《责子》) , 暂时麻醉自己 , 忘却俗世的痛苦 。
推荐阅读
- 诗词歌赋|刘禹锡寥寥10字,读完感觉充满了力量,他的乐观豁达更胜苏轼
- 诗词歌赋|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一心为国却只能寄情于山水,怎样评价柳宗元
- 诗词歌赋|诗两首丨参观革命圣地延安
- 诗词歌赋|欧阳修反对变法而被王安石打击?欧阳修:我只是提了点意见而已
- 诗词歌赋,名著典籍|渣出不一样的颜色:元稹和莺莺
- 诗词歌赋|都知道李白是酒仙 但知道酒颠、酒宗等人是谁吗?
- 诗词歌赋|西湖又叫西子湖,原来是因为他!
- 诗词歌赋,五代十国|美国人将李白诗作译成英文,留学生读过原文后:英文版也配叫诗?
- 诗词歌赋|这篇传世奇文,仅有42个字,却将人生的道理全都说透了
- 诗词歌赋|如果你深爱过一个人,那你一定能读懂元稹这首诗,而且会无比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