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条路,与亚洲象同行( 二 )

  而且亚洲象还是植物种子的传播者 。 种子可以附着在大象的皮肤上 , 或者藏身在大象的粪便里 。 “亚洲象的消化系统不好 。 ”郭贤明说 , 之前有人发现 , 亚洲象粪便里的玉米还能继续生长 。 “亚洲象对维护生态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 ”

  缓解人象冲突给大象建“食堂”

  尽管陈继铭喜欢亚洲象 , 但人象冲突 , 依然是亚洲象保护中绕不开的话题 。

  人象冲突一般发生在亚洲象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重叠的区域 , 有时亚洲象也会主动离开自己的常驻地 , 大摇大摆到人类农田觅食 。 大象不仅会吃农户种下的庄稼、水果 , 还会破坏房屋 , 有时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

  据在西双版纳工作的某环保组织成员潘文婧、宋筱撰文称 , 随着亚洲象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逐渐衰退 , 它们难以从自然生境中获得足够的食物 。 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 , 逼近或者干脆侵占了它们曾经的家园 。 在和人类的互动中 , 聪明的大象学会了采食农作物 , 在农田中觅食和休息 , 在人类聚居区附近玩耍 。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上 , 也有副州长调研人象冲突的报道 。 报道中指出 , 亚洲象毁物伤人事件频繁发生 , 人类成为受害者“谈象色变” 。 据云南省林草局统计, 2011至2018年间 , 野象肇事造成的财产损失超过1.7亿元 。

  为缓解人象冲突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 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为亚洲象建设了食物源基地 , 也就是“大象食堂” 。 人们在离村寨较远、大象会经过的区域 , 种上大象喜欢吃的植物 , 比如野芭蕉、竹子等 , 让大象不用进入人类村寨 , 就能填饱肚子 。

  惹不起 , 还可以躲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了对野象的监测 。 郭贤明表示 , 他们多管齐下 , 用无人机、红外相机、摄像头了解和追踪象群最新动态 , 同时组建了一支监测员队伍 , 每人负责一个区域 。 一旦发现野象活动踪迹 , 相关预警信息就会被实时发送给当地村民 , 提醒村民避开野象 。 “让人和象不要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 。 ”郭贤明说 。

  在多年的科普和宣传下 , 当地村民已经知道 , 亚洲象是保护动物 , 不能随意伤害 。 那他们受到的损失怎么补?1998年云南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 , 补偿所需资金纳入各级政府预算 。 2009年起 , 在西双版纳尝试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来补偿野象肇事给群众带来的损失 , 逐步实现由政府补偿向商业赔偿转变 。 2014年云南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省统一购买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 。

  缓解人象冲突 , 是个系统工程 。 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 , 已经做出了各种努力 。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博士陈颖在其撰写的论文中指出 , 研究亚洲象的行为决策过程 , 寻找突破点介入此过程 , 诱导象行为向避开冲突方向发展 , 或许可为缓解人象冲突打开一扇娱乐新闻新窗口 。

【编辑:卞立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