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府战役|见可则进:李靖败突厥与奠边府战役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奠边府战役中 , 越南人民军攻占法军指挥部 。
原 典
《百战奇略》进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 , 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 , 则宜速进兵以捣之 , 无有不胜 。法(《左传·宣公十二年》)曰:“见可则进 。”
进战篇认为 , 凡对敌作战 , 若察觉有战胜敌方的把握 , 应迅速发动进攻 , 便可得胜 。诚如兵法所说 , 发现有可胜之机 , 就要立刻抓住战机进攻 。
战 例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 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 , 大败突厥 , 颉利可汗遣使向唐朝请罪 , 表示愿意归顺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为特使前去安抚 , 又派李靖带兵迎接 。李靖深知颉利可汗归降为缓兵之计 , 决定利用特使到达、突厥放松戒备之机发起偷袭 。果然 , 颉利可汗见唐使到来放松了戒备 , 李靖部先头部队借大雾掩护 , 行进至距颉利可汗仅七里处才被发现 。颉利可汗慌忙组织部队抵抗 , 但为时已晚 , 李靖迅速发起总攻 , 歼灭突厥兵万余人 , 俘虏男女十余万 , 唐朝疆界向北扩大 。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 , 越南人民军先后集结4个步兵师(欠1个团)、1个炮兵师及其他部队共4万余人 , 在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指挥下 , 对驻奠边府侵越法军发起攻击 。此役 , 共歼灭法军1.6万人 , 击落、击毁飞机62架 , 俘虏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全部参谋人员 。奠边府战役后 , 法军在数量上虽仍占优势 , 但整体战斗意志下降 , 且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 而各法属殖民地国家在奠边府大捷鼓舞下 , 奋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 。此时 , 越军向法军展开全面进攻 , 短时间内消灭大批法军和伪军 。在越军强大攻势下 , 法军在越北平原进一步收缩 , 自6月10日至7月3日 , 接连撤出越池、则边、太平、南定、府里等重要城镇和地区 , 越军收复大量失地 。
计谋分析
进战篇的核心是论述在战场上把握战机的问题 , 其所引用的“见可则进” , 着重强调确实具备战胜敌方的条件时要迅速行动 , 不可贻误战机 。所谓“可”有两层含义:一是力量对比 , 应具备击败敌方的优势兵力 。二是时机选择 , 应选在敌方疏于防范或士气颓丧之时 , 此时出其不意的攻击更能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 。
认清战场态势 。所谓进战 , 并非要求无条件的盲目乱进 , 而是以“可”为极重要的前提 。在军事领域 , “战争迷雾”和计谋可谓无处不在 , 想要在硝烟弥漫和云谲波诡的战场上发现“可” , 就要求指挥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 察敌情、识敌计 , 有较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 做到知己知彼 , 既能看到利中之弊 , 又能看到弊中之利 。首先要准确掌握敌情动态 , 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其次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营造有利于己方的战场态势 , 或派兵袭扰疲惫敌方 , 或偷袭要点破敌体系 , 或声东击西使敌迷惑 , 千方百计为“进”创造条件 。李靖敢于率万骑直捣颉利可汗老巢 , 在于他掌握两个重点 。其一 , 此前突厥已元气大伤 , 颉利可汗“遣使入朝谢罪 , 请举国归附” , 说明其败走后难以自保 , 实力空虚 。其二 , 李靖正确把握了唐朝特使安抚颉利可汗所产生的影响 , 认为“诏使到彼 , 虏必心安” , 从而毫无戒备 。据此两点 , 李靖做出“自白道袭之 , 必得所欲”的正确判断 , 一举击败突厥 。
找准进攻时机 。拥有我优敌劣的战场态势固然重要 ,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 即使实力占据上风 , 也必须找准合适进攻时机 , 从而确保战役战斗的突然性 , 使敌方未能组织反抗即被我击败 , 或在敌组织有效反击前大大削弱其实力 。这要求指挥员在敏锐观察战场形势的前提下 , 要能够有效利用战机果断出击 , 确保一击必中 。通常来讲 , 合适的进攻时机有两种 。一是当敌方防御体系露出破绽或暴露薄弱环节 , 给我以可乘之机时 , 要迅速发起进攻 。二是我方主动创造战机 , 如当我方全局军事实力不如敌方时 , 可通过诱敌深入、迫敌分散等手段调动敌方 , 从而在局部形成优势 , 予敌以重创 。越军虽在奠边府战役中取得大捷 , 但就整体军事实力而言 , 法军仍占优势 , 然而越军抓住法军士气颓丧、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等机会 , 及时发起全面进攻 , 取得更大胜利 。
推荐阅读
- 莱芜战役|同样是攻坚,为何华野1纵6纵,不及8纵9纵顺利?
- 马毛|1949年,一个14岁的小女孩在渡江战役中立下一等功,成为渡江英雄
- Array|陈粟意见分歧,致淮阴失守,主席令:成立华野,粟裕负责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