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门票减免政策 专家:不宜搞“一刀切”

多地出台门票减免政策短期营销重启旅游市场专家认为
减免景区门票不宜搞“一刀切”
● 很多地区围绕景区门票做文章 , 意在迅速聚集人气 , 也是各地抢抓暑期旅游黄金期的短期营销手段 , 对于各地重启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 但免门票不能成为长期营销行为 , 也不是景区健康长远发展的正道
● 门票降价带来的短期分流成果可能相对突出 , 但降价不能做大蛋糕 , 只能暂时多分蛋糕 。 在各行各业都在涨价的大背景下 , 旅游行业的开发成本、管理成本、维护成本都在上涨 , 景区价格按照市场规则难以下调
● 在重启旅游市场时 , 景区还要针对市场需求 , 创新产品 , 增强吸引力 , 提升服务质量 , 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景区二次消费 , 形成新的盈利模式 。 各地政府可以适当给予门票补贴、加强营销推介或减免税收等
□ 本报采访人员 赵丽
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 各地复工复产持续推进 。 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 旅游业的复苏备受瞩目 。
【多地出台门票减免政策 专家:不宜搞“一刀切”】《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采访北京某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发现 , 咨询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明显增加 , 特别是一些避暑类品种 。 种种迹象表明 , 积蓄了一段时间的旅游需求正待进一步释放 。
随着跨省游逐渐恢复 , 不少地区为刺激游客出行 , 打起了“价格战” , 纷纷降低景区门票价格 , 以获得游客的青睐 。 例如 , 山东、河南等地推出了景区降价甚至免门票的优惠政策 。
景区减免门票的操作一时间引起舆论热议 。 不少游客对这一政策表示赞许 , 认为门票降价甚至免费刺激了消费 , 有利于经济复苏 , 也让大家得到了实惠;但也有人质疑 , 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当下 , 原本靠门票盈利的景区失去了收益支柱 , 这一举措对景区的长远发展不利 。
接受《法治日报》采访的专家认为 , 实施景区免门票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 发展“门票经济”应该因地制宜 , 综合考虑资源属性、开发建设、成本投入等因素 , 进行分类管理 。
多地景区减免门票
短期营销聚集人气
跨省团体旅游恢复之后 , 沉寂多时的旅游市场再次缓慢复苏 。 各地为了招揽游客 , 纷纷放出大招 。
在陕西省西安市 , 从8月1日开始 , 大唐芙蓉园、楼观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免费开放 , 西安市80%以上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 钟鼓楼逐步延长开放时间 。
在云南省 , 旅游团队可通过“一部手机管旅游”平台预约 , 享受全省景区有关优惠 。
在山东省 , 泰山、三孔、天下第一泉等81家国有景区从8月1日起至今年年底 , 大幅降低门票价格 , 除法定节假日外 , 9家5A级景区在原政府定价的门票价格基础上 , 全部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 。
在湖北省 , 从8月8日起至今年年底 , 包括“十一”黄金周在内 , 近400家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 , 全国疫情低风险地区游客实名预约 , 测温、扫健康码后可进入景区 , 各个景区将按照“限量、预约、错峰”开放要求 , 每日按照核定日最大承载量的50%进行预约 。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认为 , 当前 , 很多地区围绕景区门票做文章 , 意在迅速聚集人气 , 也是各地抢抓暑期旅游黄金期的短期营销手段 , 对于各地重启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也认为 , 景区免门票实际上是旅游复苏过程中的一种营销策略 , 属于短期营销行为 , 对各地重启旅游市场有一定促进作用 。
“旅游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 , 而当前消费者面临多样化的选择 , 降价实则是商家为自己增加被选择的砝码 。 当前 , 旅游复苏过程中竞争激烈 , 旅游行业亟须增强客源 , 找准消费者的软肋 。 同时要注意到 , 景区免门票更多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 。 ”刘思敏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