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年|爱民如子,锐眼识谋的乾隆皇帝,心细如发( 二 )
现在看来 , 乾隆的智商情商 , 跟康熙雍正相比更胜一筹 。 那些让其他统治者看上去头晕眼花的官场诡计 , 根本就逃不过他的法眼 。 几次交锋乾隆皇帝都表现的非常精明 。
乾隆深知目前形势需要像父亲那样严苛才行 , 至少能够旁敲侧击震慑一下 , 对这些官员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 所以乾隆皇帝的偏好 , 关注点 , 都是大家关注的对象 , 一个新的完全听命于乾隆的官员队伍就这样形成了 。 历史这才算真正的进入到了乾隆时代 。 乾隆即位之初 , 改革励志 , 对官员严苛 , 但是他对百姓仁慈 , 这一点跟大明之初的朱元璋非常相似 。
由于乾隆对百姓仁慈 , 爱民心切 , 对农民非常照顾 。 皇帝非常希望农业上有个好的收成 。 乾隆皇帝当年跟着康熙出游 , 见到百姓正在秋收 , 挥汗如雨 , 辛苦种地 ,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吾闻四民中 , 惟农苦莫若 , 有年谷价低 , 歉年委沟壑 , 即今丰稔收 , 租重主人索 , 益信为政者 , 仁民最先著”其实这诗的意思就是;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 这首诗 。 乾隆登基继位之后 , 各地的天气和收成情况时时牵连着乾隆皇帝的心 , 根据史料记载 , 乾隆一生多次因为灾情而流泪 。 赈灾方面不惜一切代价 。
文章图片
乾隆元年 , 因为灾情不报 , 罢了甘肃巡抚的官 。 乾隆七年因为两江总督汇报灾情不实 , 受到乾隆的严厉斥责 , 并降两级留用 。 乾隆十五年 , 安徽太湖受灾 , 灾民在野外挖野菜吃的时候 , 挖出来一种黑米 。 数量很多 , 掺在其他粮食当中可以用来充饥 , 乾隆皇帝知道后就让地方官把这种黑米呈上来 , 自己亲自品尝 , 吃完之后就留下了眼泪 。 之后黑米分别寄给几个皇子让他们了解民间疾苦 。
文章图片
乾隆皇帝对民柔 , 对官刚 , 最明显的一件事 , 发生在乾隆二十六年 。 山东德州闹大水 , 大雨连下七个昼夜 , 粮食颗粒无收 , 百姓怨声载道 。 当时在德州城内最高的官员 , 山东督粮道 , 叫‘颜希深’ , 他出差外省办事 , 城中没有主事之人 , 官仓当中有粮 , 但是没人敢决定放粮 , 所以颜希深七十多岁的老妈‘何太夫人’听到民啼哭声 , 就询问官署人员 , 为什么不开仓放粮?官署人员说放粮乃国家大政 , 必须要等颜大人回来奏请上级批准才行 。 否则擅动仓谷处罚甚严 。 不但丢官还要补赔 。
何老太太一听就怒了 , 这都什么时候了 , 救人要紧 , 如果等我儿子回来在做决定数十万饥民必成饿殍 , 全得饿死 。 必须马上开仓放粮 , 出任何事情由我和我儿子承担 。 在何老夫人的力争之下 , 官署也不敢不听 , 就打开了粮仓 , 数十万饥民得以全活 。 消息传到省府 , 山东巡抚非常震惊 , 以擅动粮仓蔑视国家体制罪名加以举报 。 乾隆皇帝看到这份奏报 , 在养心殿大发雷霆 , 愤然对这个大臣说;“有这样的贤良母亲和好官 , 为国为民权益变通 , 巡抚不但不举荐 , 反而弹劾 , 怎么鼓励为国为民的人”之后乾隆下旨;已经动用的仓谷无需赔偿 , 赐颜母三品封诰 , 至此之后皇帝对颜希深母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颜希深因此仕途畅通 , 一路飞黄腾达 。 很快高升到了督抚之位 。
正所谓成功的男人后面肯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 , 颜希深估计自己都没想到老妈帮他争取来的这个位子 。 本来是督粮道 , 是个四品官 , 升到督抚 , 一二品大员 , 封疆大吏 。
乾隆十七年 , 山西部分地区受灾 , 巡抚‘阿思哈’舍不得动用国库银两 , 劝富人出钱救灾 , 让大家捐 , 啊~大家说‘捐你妹’ 。 皇上特别生气 , 实在是卑鄙之至 。 不久这位巡抚被罢了官不说 , 押送刑部直接斩立决 。
所以乾隆的为民政策并不局限于整治官吏 , 其他的民生政策作为也更为突出 , 最有名的就是在赈灾物资上 。 乾隆年 , 几乎年年有地方闹灾 , 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倒霉 。 乾隆七年皖北大水 , 灾民220万 , 乾隆动用国家全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白银290万两 , 粮食220万石 , 超过历朝历代的皇帝 。
推荐阅读
- 岁月美好|为何没有东京、西京?不知道的快来看看,中国有北京、南京
- 燃烧的青春岁月|临刑前留下10字遗言,朱元璋得知后独自落泪,李善长被诛三族
- 净德山人|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诗词曲赋|岁月留声:多少泪珠儿
- 岁月流年|乾隆皇帝的消防队队长
- 风霜酒流年|一个毁了他天下,青帮大亨黄金荣的二任老婆:一个帮他打天下
- 燃烧的岛群|战史∣火烧东京——李梅与对日战略轰炸(五)
- 细看岁月长河|如果当时都在,司马懿不会成功谋反,曹操当时给儿子留下五名大将
- 细看岁月长河|因为两人的回答,确定了太子之位,皇上问两个儿子同一个问题
- 品读岁月痕迹|此人因称呼不当,所以不受刘备待见,这个是谁,五虎上将中
- 炎黄论|曾三次可以挽救东汉,却随波逐流错失良机,汉末名将的蹉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