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患新冠为何有人死亡,有人却没症状?重磅研究,征服疫情!( 二 )
更加有趣的是 , 23名已经康复了17年之久的SARS患者 , 其体内的T细胞竟然够识别新冠病毒!
对于健康人身上也存在的T细胞反应 , 负责该项目的贝托列教授提解释说 ,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接触过其他冠状病毒 , 例如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或目前未知的动物冠状病毒 , 而获得的交叉反应性免疫力 。
不仅如此 , 经过更深入的分析 , 研究人员还发现 , 无论是康复的新冠患者、SARS患者还是没感染新冠的普通人 , 当它们体内的免疫细胞再次遇到新冠病毒时 , 不仅能够识别出 , 还可以更可以快速地增殖、壮大部队以便可以随时攻击敌人 。
7月底 , 《自然》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发表的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也同样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刷屏 。
这项研究是由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UniversittsmedizinBerlin)与马普所(MaxPlanck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共同主导的 。
在这项研究中 , 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 , 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 , 结果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研究人员们为此做出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 , 例如感冒 , 并已痊愈 。 然而 , 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 。 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 , 就会启动免疫反应 。
与这个假设相一致 , 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 , 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
那么 ,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一般来讲 , 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当免疫系统接触到新冠病毒后 , 会加速产生抗体 , 从而减少病情的严重程度 。
医学专家们认为 , 一部分人过去得过的感冒 , 可能会影响他在患上新冠肺炎时的严重程度 。
有免疫学家指出 , 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或能维持更长时间 , 或可以预防病人再次感染病毒 。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病毒免疫学家梅因(ManaMaini)指出 ,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 T细胞在很大机会上比抗体更为持久 , 她认为有关发现"重要及令人鼓舞" 。
澳洲昆士兰贝格霍菲医学研究院(QIMRBerghoferMedicalResearchInstitute)人类免疫专家史密斯(CoreySmith)也表示 , 抗体的持续性短并不代表免疫力完全消退 , 就是因为有T细胞 。
史密斯说 , 或许人们未来会发现 , T细胞是最终可以征服这场疫情的主要武器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专家阿达利亚也认为 , 值得深入研究T细胞的反应机制 , 年轻群组在这次疫情中 , 病情较轻微和死亡率较低 , 会否同他们的T细胞比较活跃有关;相反老年人的T细胞是否较少产生免疫反应 , 导致这个群组的死亡率较高 。
不过 , 这种交叉免疫反应有时也可能出错 , 让患者的病情恶化 , 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
不幸的是 , 目前医学专家们还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 。 但有关T细胞的重大发现 , 无疑将有助目前新冠疫苗的开发进程 。
世卫组织最新统计显示 , 全球目前有20多家公司正争分夺秒地开发着130多种疫苗 , 其中有超过25种疫苗已进入人体实验阶段 。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已经至少有5种疫苗进入了第三阶段 。
全球范围内 , 率先于今年5月进入第三阶段的疫苗是由牛津大学团队和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共同研发的 。 目前正在英国、南非和巴西对数千名志愿者开展人体试验 , 测试其抵抗新冠病毒的功效 。 下一步还将在美国等国对大约3万人开展接种试验 。
7月20日 , 牛津疫苗的早期实验报告在《柳叶刀》杂志上刊发 , 受试者均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 , 还出现了“杀手T细胞” , 形成双保险 。
BBC的报道称 , 这个项目的进展目前已超出预期 。
推荐阅读
- 移动支付|为何越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社会有多可怕
- 娱乐一手消息|任嘉伦才参加两期,为何人气就比邓伦高了,《极限挑战宝藏行》
- 如颖随行|为何很多人都说华为屏幕比三星差一大截?店老板的回答真相了
- 航天器|任务完成了都没一张照片,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为何这么神秘
- 想减肥又想狂影视|魏无羡心里明白,为何又假装不知道,魔道祖师:蓝湛对自己有多好
- 三只松鼠|三只松鼠线上线下双双遇困,三只松鼠为何沦落如此田地?
- 蚊子|被100多只蚊子同时叮咬是一种什么体验?为何蚊子能在北极圈泛滥?
- |为何河流都是弯曲的?动画演示发展过程,终于解开多年疑惑
- IBM|你敢信吗?IBM市值仅为美团一半,科技巨头为何沦落至此
- 蚊子|蚊子为何会咬人?1万年前人类犯了大错,导致蚊子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