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科技股疯狂造富的背后,“泡沫”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CSDN|科技股疯狂造富的背后,“泡沫”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本文插图
2019年英特尔发布财报后 , 其股价一度暴跌逾8% 。 当时有分析师预测 , 英特尔虽然在2018年表现不佳 , 但以边缘计算为切口积极加入AI战局 , 或许会成为未来提振股价的爆发点 , 仅仅时隔一年 , 这个预言就成真了 , 随着最新年报出炉 , 直接使英特尔股价达到近二十年的最高点 , 这是今年各大科技股狂欢式上涨的一个侧面写照 。我国科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颇为亮眼 , 7月9日 , 阿里巴巴股价一度涨幅10%报262港元 , 使得阿里成为我国第一家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公司;美团股价同样大涨 , 市值突破千亿美金 。全球科技股大涨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 。 今年第一季度各个资本市场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有11家 , 到了六月末这个数字增加到14家 。 千亿美元俱乐部的新贵全部来自互联网行业 , 美团、京东与拼多多 , 在最近一年最高涨幅分别高达226.6%、148.5%和414.6% 。 股价变化反映了投资者看好科技公司的未来 。这不仅仅是资本的狂欢 , 近日蚂蚁集团官宣上市计划 , 按当下蚂蚁的估值和员工持股的比例来估算 , 这次IPO大概会有五千亿人民币的市值归员工所有 , 这意味着 , 阿里及蚂蚁员工可能将诞生5000个千万富翁 , 500个亿万富翁 。 很多人把蚂蚁的上市比喻成为”程序员的翻身仗“ 。这样的狂欢景像 , 不禁让笔者想起20年前的网络泡沫破裂时刻 , 寒冬离我们是否遥远?梦回2000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2000年 , 当时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的5048点 。 世界为互联网科技革命疯狂 , 当时世界最大银行花旗的市值 , 还不到微软的1/3 。 不过好景不长 。 纳斯达克指数只是在5000点上稍作停留 , 泡沫即宣告破灭 ,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 , 纳斯达克指数狂泻66% , 下跌到2000点以下 。【CSDN|科技股疯狂造富的背后,“泡沫”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CSDN|科技股疯狂造富的背后,“泡沫”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本文插图
如果我们再把眼光放在当下 , 同样的科技牛市 , 同样的科技股超预期的涨幅 , 似曾相识 。 科技股的疯狂让专家一度表示出担忧 , 科技股价已经处于近20年来最高水平 , 我们需保持谨慎 。目前科技股的与经济大势的背离让“科技泡沫”再一次成为了全球热议的话题 。 任何一个新技术在刚刚问世时会出现投资超前的倾向 , 这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 不过问题是泡沫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正方观点 , 科技泡沫“正在路上”?当我们回头看上一次“科技泡沫”在破裂前 , 那是因互联网而集体起飞的时代——当时的网络于大众 , 一如今天5G和AI于市场 , 刺激和欲望同在 。20年前的互联网万众瞩目 , 吸引大量的资本投入 , 行业获得了远超其实际价值的投资额 。 在1997年至2000年 , 一些没有商业模式、甚至没有盈利方案的互联网公司出现了“疯狂的投机狂潮” 。 疯狂无法持续 , 互联网泡沫迅速膨胀破裂 , 大量初代互联网公司一夜倒闭 。当时的情况和目前何其的相似 , 因此经济学观察家会把目前的5G、芯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 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 , 就不足为奇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2000年 , 只要提及“互联网” , 不管公司是否真的有收益 , 股价都会上涨 。 而如今共享单车、O2O、P2P等概念的炒作 , 和当时的互联网泡沫的产生逻辑没有什么差别 。反方观点 , 产业主导新兴科技 , 谈“泡沫”为时过早笔者认为将网络泡沫与目前的新兴科技相提并论 , 并不合适 。 2018年底 , 《连线》采访人员采访神经网络之父杰夫·辛顿时 , 曾问道:“一些学者警告说 , 当前的炒作可能会进入‘人工智能的寒冬’ , 就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 , 当时由于进展没有达到预期 , 投向AI的兴趣和资金都枯竭了 。 ” 不过辛顿的回答是:“不 , 不会有人工智能的寒冬 , 因为AI驱动着你的手机 。 在过去的人工智能寒冬 , AI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现在它已经是了 。 ”他认为 , 在神经网络的潜力被挖掘殆尽后 , 深度学习浪潮有可能归于平静 , 但是AI不会有寒冬了 。可以看到 , 今天的新兴技术正处于全面走向“产业化”的状态 , 它们的发展开始逐渐由产业主导 。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三部联合发布公告 , 明确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产业的应用 , 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场景 , 这使得新兴技术不再是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末 。如果说在20年前互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的情况下 , 很多热门的网络公司通过股市来大幅圈钱 , 哪怕它从未盈利过 , 但今非昔比 , 在新兴科技的时代 , 被认为有前途的科技公司 , 显然不能再妄图依靠资本的“燃烧率”来续命 , 而需要更聚焦于“产业”与“场景” 。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 , 从本质上看 , 是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 可为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行业的多个领域 , 如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 , 这些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国之重器 。基于上述特点 , 新兴科技不仅对相关行业发展产生直接促进作用 , 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 使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受益 。 随着工业物联网建设不断推进 , 工业企业内部也将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改造 , 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将实现大幅提升 。 可见 , 与20年前的挥霍无度的互联网上市公司相比 , 这一次以新兴科技为生产力要素的公司 , 是真正有收益、有价值的公司 。退一步讲 , 互联网也好 , 新兴科技也罢 , 本质上它们是科学技术 , 技术和工具本身其实并不存在“泡沫”的概念 。 泡沫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脱离了实体经济 。在20年前 , 由于没有大规模实体行业的支撑 , 互联网的价值基础还是不够牢固的 , 泡沫一旦形成就容易破裂 。 未来的各行各业将与5G、芯片、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 , 市场和产业发展对高科技将持续产生强劲的需求 , 现在提“泡沫论”显然并不恰当 。科技前行 , 仍需谨慎在“新兴科技”时代 , 核心技术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关键 ,5G、芯片、人工智能等强大的产业赋能特性与经济带动作用 ,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用户体验、加快行业技术创新 , 从而引发整个商业世界的变革 。但不意味“泡沫”和“寒冬”永远不来 。 科技行业长期是一个经常“被泡沫“的行业 。 回顾我们今天使用的技术产品 , 基本上都经历过泡沫阶段:从门户网站、社交网络到电商、网游 , 再到 VR、共享单车 , 莫不如此 。事实上 , 任何新兴的行业都会有泡沫 。 高科技行业适度的泡沫有助于驱动资本的热情 , 助推科技产业更好地发展 , 因为在汇集泡沫的过程中 , 将同步汇集大量的社会资源 , 也会让更多的优质人才向高科技领域汇集 。由于今天的科技发展与实体行业的结合会更加紧密 , 所以它与20年前互联网泡沫又有所不同 , 一旦出现泡沫破裂 , 可能会对实体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 芯片、5G、人工智能等技术 , 都是影响面十分广泛的颠覆性技术 , 已深度与产业整合 , 一旦出现问题将很快引发实体行业就业结构的改变、冲击新科技发展下的法律与社会伦理、还包括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失控等各类社会问题 。所以 , 在“科技泡沫”与“科技发展”并行的过程中 , 当利好声四起之际 , 也科技公司更需要冷静前行之时 。 毕竟在任何时候 , 一家伟大的公司并不一定等于一支伟大的股票 。更多精彩推荐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