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工程新技术应用超过70%

新京报快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3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等介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有关情况 , 并答采访人员问 。

采访人员:北斗系统卫星需要长期在轨运行 。 请问 , 有哪些具体措施能够保证在轨运行卫星的持续先进性?

北斗系统工程新技术应用超过70%。北斗三号工程卫星系统总师林宝军:通常一个重大攻关需要花十年时间 , 我们的卫星是10-12年寿命 , 寿命末期已经是20年前的技术了 , 大家想想20年前的技术很难说它是先进的 。 所以说如何保证长寿命、高可靠特别是不可修复的卫星的持续先进性 , 确实是难题 , 也是工程初期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一个命题 。 通常设计一个系统 , 都是按照短板理论来做 , 一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 , 短板决定了盛水的量 , 短板理论最经济 。 通俗地来说 , 只要满足系统的需求和指标就行了 , 不用过多考虑余量 , 包括指标的余量、能力的余量 , 这对于长寿命、高可靠的卫星来讲并不是很合适 。 我们的做法是 , 不拘泥于当下能够实现的指标 , 而是通过系统的持续创新把长板和短板结合 , 持续地改进硬件系统的先进性 , 通过在轨赋能来解决卫星发射上天后产品性能的持续改善 。

北斗系统工程新技术应用超过70%。

在工程设计之初 , 我们打破以往新技术不超过30%的惯例 , 在配置上尽量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 尽量采用一系列的创新技术 。 我们的新技术甚至超过70% , 像当今新技术不断涌现、系统更新周期很快的情况下 , 这种做法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 。 在产品的研制过程中 , 我们采用符合客观规律的创新技术 , 再加上成熟的工艺、充分的地面 , 实验实现产品的快速定型 。 特别是每组卫星投产前 , 我们最后再进行一次状态确认 , 保证上天产品能成功 。 举个例子 , 工程初期为解决地面覆盖问题 , 我们提出了“相控阵”这种星间链路方案 , 这是国际上从来没有过的技术 , 我们用这种思路很好解决了问题 。 这项技术成为我们很重要的创新 , 把整个卫星连成很大的网 , 国内测站可以实现全部卫星的测控 , 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 。 卫星发射上天以后硬件没有办法更改了 , 通过在轨赋能技术解决后面问题 。 就好像手机一样 , 手机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更新系统 , 我们可以下载一个新的APP , 增加新的能力 , 我们这种能力在卫星上叫做“软件重构和在轨赋能” , 当卫星有了这种能力之后 , 卫星在发射上天后就可以完成性能、能力的持续改进 。

总得来说 , 在工程前期我们进行很好的前瞻性规划 ,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系统很好的把握住创新和继承性的关系 , 使得北斗三号系统提前半年完成了工程建设 , 同时也达到了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北斗的工程总目标 。 使北斗真正变成了“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

编辑 林玮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