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治理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

追溯教育APP本质 , 强化“把关人”制度和“隐私信息”分类
【APP治理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采访人员:有人认为 , 网络上出现一些乱象并非教育APP所独有的现象 , 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漏洞、人员德不配位、违法成本低等各种因素都在起负面作用 , 是大环境中的必然产物 。 除此之外 , 是否还存在一些更为本源性的问题?
钟柏昌:是的 , 导致教育APP乱象频生的原因是多元化的 , 除了您提到的这些原因 , 我们还需要追溯教育APP自身的特质 。 我认为教育APP扮演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收集的双向功能是产生问题的重要起点 。
作为信息采集终端 , 一些教育APP未经用户允许或欺骗用户获取师生和家长的隐私信息 。 然而 , 这种违规的信息采集并非问题的关键 , 随着行业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大部分个人隐私信息的采集已经公开化和透明化 。 例如 , 以为用户优质服务为基本理念 , 以形成精准用户“画像”个性化学习支持为服务目标 , 教育APP通常会明确要求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学校、年级、年龄、性别、学习爱好等信息 , 否则将无法正常使用 。 遗憾的是 , 这些信息将成为教育APP商或其合作伙伴推销产品和服务的重要 , 这也是这些企业在免费模式下“流量换流水”的生存法则之一 。 与一般小程序不同 , 教育APP收集丰富的学习者个人和学习过程信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因此 , 一些APP标准中提到的“最少信息原则”只允许APP收集保障某一服务类型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并不适用于教育APP 。 如何界定“隐私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 , 如何规范这些信息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 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匡正 , 是当前教育APP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 , 需要教育界、法律界和企业界的人士共同商议 。
此外 , 信息采集不仅涉及隐私保护 , 还延伸出另外一个学生权益保障的问题 , 即在信息采集基础上产生的信息服务可能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 。 以具有考试评价功能的APP为例 , 一些报道显示 , 部分学生和家长需要额外付费才能使用APP查询考试成绩和排名(或等级)等基础服务 , 而更为高级的学习分析功能则收费不菲且缺少收费标准 , 尤其在营运企业通过APP积累了大量数据和形成了用户依赖的情况下 , 恶意收费或肆意提高收费标准的现象并不鲜见 , 严重侵犯学生基本权益 。 因此 , 只要出现类似营运方面的问题 , 也应认定为不良APP 。 从企业生存的角度来看 , 对部分功能收费且遵循自愿付费原则符合市场营运的基本规范 , 无可厚非 。 然而 , 和隐私信息的界定一样 , 哪些功能属于基础服务不应收费 , 哪些功能属于增值服务可以收费以及收费标准 , 界限依然比较模糊 , 缺少规范性的要求 , 且违规后的惩罚标准也不明确或缺少震慑力;此外 , 也不排除存在部分企业与学校“共谋”以获得经济上的补偿 , 从而增加了的复杂性 。
【APP治理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廓清教育APP治理的主体职责 , 鼓励专业力量的参与
采访人员:教育APP首先具有一般APP的基本特性 , 又赋有教育的属性和功能 , 就其治理主体而言必然也是多元化的 。 那么 , 教育APP存在的乱象 , 是否也与治理主体职责不清的问题有关?如果是 , 具体表现又如何?
钟柏昌:负有教育APP治理的主体不明、角色不清显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 和APP的主体是企业 , 负责企业经营的是教育外的工商、税务、工信、网信等部门 , 并不负责内容层面的教育取向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而教育对这些APP并无执法权 , 也无暇 。
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明确规定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制度 , 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制 , 将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列为主体 , 其用意就在于为教育APP明确主体 。
目前的“双”制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备案 , 但一些学校者难以对每个APP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 教育APP所的内容服务是动态的 , 备案时没有问题并不代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问题 。 因此 , 对基层学校而言 , 对教育APP精准评价和备案 , 必须面对很大的风险和工作压力 。 如此一来 , 无执行力的学校可能依旧放任各种APP的使用 , 有执行力的学校则很可能直接演变为“一刀切”的禁用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