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蘅塘退士:揭开神秘面纱,了解《唐诗三百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自唐以来 , 唐诗选集不胜枚举 , 编选者不乏大家 , 甚至还有皇帝御选 , 但从未有一本像《唐诗三百首》这般盛传不衰、影响深远 。
然而 , 如此家喻户晓的选集 , 其编选者 , 却少为人知 。
绝大多数阅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 , 只知道编选者为“蘅塘退士” , 但这个“蘅塘退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经历?关于这些 , 不但在清代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 地方县志亦是 , 以致后人对他所知 , 少之又少 。
今天 , 玲珑就和大家一起来揭开《唐诗三百首》编选者的神秘面纱 , 了解这段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
Array|蘅塘退士:揭开神秘面纱,了解《唐诗三百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是谁 , 一直是个谜
以往 , 人们只知道《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叫“蘅塘退士” , 至于他的真姓名究竟叫什么 , 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 更不必说他的生平了 。
最早开始追究这问题的学者 , 是朱自清先生 。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有一种刻本题字下押了一方印章 , 是‘孙洙’两字 , 也许是选者的姓名 。”
朱自清先生根据刻本题字下押的印章 , 推测“蘅塘退士”的本名叫孙洙 。由于可掌握的资料有限 , 朱自清先生没能对孙洙的生平做详细的考证 , 但朱自清先生的发现和推测 , 为后人对“蘅塘退士”的研究 , 起了个好头 。
Array|蘅塘退士:揭开神秘面纱,了解《唐诗三百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自清雕像
后人根据朱自清先生提出的线索 , 翻阅古籍 , 抽丝剥茧 , 大致勾勒出了孙洙的生平 。自此 , 这位隐而不彰的作者面貌 , 才逐渐呈现于世人面前 。
书生本色
孙洙 , 字临西 , 一作苓西 , 号蘅塘 , 晚年又号退士 。他的远祖是唐代左执金吾上将军 , 至他这代 , 已有30代;他的曾祖父在康熙年间 , 从安徽休宁 , 迁居到江苏无锡 。
孙氏家族家风严谨 , 孙氏族人大多饱读诗书 。孙洙的父亲颇有诗才 , 著有《闲吟草》诗集 。康熙五十年(1711) , 孙洙出生在这个书卷味浓厚的文人家庭里 。
孙洙幼年时家境贫寒 , 但在家风的熏陶下 , 他依然聪敏好学 , 努力读书 。据说 ,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 , 他家中贫困 , 无力备炭火取暖 , 可他认为“木能生火” , 便在读书时手握木块来抵御寒冷 。
由于学习勤奋 , 孙洙在学业方面大有长进 。雍正四年(1726) , 16岁的他便通过了童生院试 , 做了县秀才 , 后取得贡生资格 , 寄寓京师进入国子监深造学习 。
Array|蘅塘退士:揭开神秘面纱,了解《唐诗三百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代科举
遗憾的是 , 孙洙的仕途并不顺遂 。直到他34岁时 , 才中顺天府举人 , 通过考选 , 得到了景山官学教习的职位 。
35岁时 , 孙洙参加会试落第 , 但根据“明通榜”的规定 , 在落第举人当中选出文理明通的人 , 去补任地方官职 , 而孙洙当时名列榜上 。次年 , 他便被派到上元县 , 成了一名正式的县学教师 。
孙洙在学署后方的空地建了三楹堂屋 , 当作暂时客居的地方 , 题名“一枝巢” 。他在办公、教书、处理公事之余 , 依然不改书生本色 , 就在这幽静的环境里专心念书 , 增进自己 , 以期谋取更好的前途 。
终于 , 41岁的他考上了二甲第17名进士 , 结束了5年的教书生活 。
Array|蘅塘退士:揭开神秘面纱,了解《唐诗三百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