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去哪个城市,比去哪个大学更重要( 三 )



最为关键的 , 南京拥有苏州、无锡所全然不具备的优势——教育 。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985”高校坐镇 , 高校吸引高端产业 , 高端产业留下人才 , 二者互通、水到渠成 。
举例来说 , 2018年 ,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合计输出近1.6万名毕业生 , 更不用说还有南理工、南航、南农、南师大等高校阵线的集体输送 。 相比较而言 , 邻近的苏州仅有苏州大学一所211高校 , 不足1万的毕业生数量 , 伴随半导体等高端产业的发展 , 哪里对企业更具吸引力便一目了然 。
合肥的高速崛起始于2016年跻身长三角朋友圈 。 合肥以家电起家 , 2000年就开始引入格力、美的、TCL、海尔等家电厂商 , 2017年 , 合肥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产量合计超过7000万台 , 市场份额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 , 是当之无愧的“家电之都” 。
现在合肥各大新兴产业遍地 , 离不开政府一系列的“风投”操作 。 2006年时任合肥市市长砸下建造地铁的资金引入了京东方 , 在此影响下合肥新兴显示产业迅速发展 , 如今布局了京东方、康宁、三利谱等龙头企业 , 其中上下游产业链共聚集了75家企业 。
2011年又押注半导体 , 合肥长鑫已成为存储芯片上的一方主力;2019年入局新能源 , 拿下蔚来、引入大众 , 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招商引资操作 。
合肥的科教势力如今让昔日错失中科大的河南所扼腕叹息 , 凭借中科大 , 合肥顺利拿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与其比肩的是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和深圳 。 而在新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 , 中科大位列“A类”名单 , 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也列入“B类” , 形成有层次的人才梯队 。

华为的一位高管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公司在北上广深核心地段搞快地不难 , 但假设员工坐公共交通上班 , 单程30分钟内最低房价7万 , 单程1小时内最低房价4万 , 按照平均每天加班2小时左右的强度 , 年轻员工要么买贵的房子背不起房贷 , 要么买便宜房子每天通勤累死 , 如何安心工作?
拿合肥来说 , 科大讯飞便是由中科大毕业生一手打造 , 而在其所属的蜀山区 , 目前房价仅为1.7万 。 对比来看 , 作为上海科技人才聚集地 , 上海张江的平均房价如今已经向7万发起了冲击 。
武汉是中部地区少有的形成了多个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城市 。 这点是比其他中部省会的一大优势 , 毕竟即使第二强的郑州 , 目前最看重的产业也是以中低端的手机代工产业为主 。 相比之下 , 武汉有三大高端产业: 通信产业、半导体产业和激光产业 。 通信方面 , 武汉是中国第三大通信公司烽火通信的所在地 , 员工超过1.5万人 , 此外还有长江通信、华为武汉研究所、海思武汉光电子等通信研发大厂 。 半导体产业方面:武汉的是目前国家存储器基地发力点 , 长江存储初期就投资240亿美金 。 另一项泛半导体产业面板 , 武汉也是重镇 , 中国最大的两个面板企业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共有三条大型生产线在武汉 。 武汉也是全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 有华工激光、锐科激光等200多家激光企业 。 除了国家大力扶植的半导体和通信产业以为 , 在传统工业上 , 武汉也可圈可点 。   汽车产业不仅有本地企业东风汽车 , 还吸引吉利、上汽通用入驻 。 医药领域有超过1500家生物医药企业进入武汉 , 根据科技部的数据显示 , 2018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5
。 可以说 , 武汉是少数有自己研发班底 , 并且高科技产业都是以自主企业为主的城市 , 而非引进外来科技企业 , 是未来很可能诞生几个新的科技巨头的城市(烽火通信、长江存储) , 并且武汉的传统工业家底也能够支撑财政对新兴产业的扶植 。
同时武汉的高校资源分布与南京旗鼓相当 , 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产业人才输出上 , 在中部具备无可匹敌的优势 。 百强医院名单上同样上榜5家医院 , 在一场疫情影响下 , 武汉在医疗体系将具备更大弹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