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方舱医院为应急管理带来启示

:原题为_上观|方舱医院为应急管理带来启示。
近日 , 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主办的“第十五届医院管理高级论坛”举行 , 主题为“疫后谈医 , 灾后论防” , 共4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 , 自非典后 , 上海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 经过H1N1甲流、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等多次实践 , 以及国内外卫生应急工作交流 , 卫生应急理念、知识等不断更新 。 历经17年 , 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已到了需要进一步发展变革的阶段 。 与会专家学者就下一步如何“更新”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展开“头脑风暴” 。
应急医学需预规划
上海新冠肺炎专家治疗组组长张文宏说 , 新冠患者出院的“上海方案”首次提出必须同时符合6条标准才可出院;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 , 市民必须重启生活 , 没有必要过度焦虑 , 并应具有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和准备 。 回过头看 , 这些前瞻性意见为城市重启带来客观指导 。 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直言 , 此次疫情还为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的下一步规划带来思考 。 应急医学中心应具备三大功能:第一 , 区域范围内病例应急救治 , 在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规模灾害事件发生后 , 提供紧急医疗救治 ,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全;第二 , 快速确认、鉴定病原体 , 为临床救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发病原体可能导致的疫情提供早期预警;第三 , 创新预防、诊断、治疗技术 , 尤其是研究和储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的技术 。
作为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 , 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在论坛上介绍了团队在方舱医院的管理模式创新 。 在他看来 , 方舱医院为“应治尽治”打下坚实基础 , 实现“应收尽收” , 迅速扭转疫情感染人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 。
方舱医院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带来怎样的启示?他认为 , 公共建筑要“预规划” , 即 , 城市建筑进行临时医院改造时 , 要预先进行可能性排摸 , 制定快速改建预案;新建建筑时 , 感控、应急专家应参与设计等 。 其次 , 应急物资要“预储备” 。 再者 , 应急物资要“平战结合” , 既能满足日常临床使用需求 , 也要考虑便携、轻便 , 能够快速打包 。 最后 , 多团队要协调演练 , 毕竟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多学科、多单位、跨部门需配合 , 完善协调合作机制 , 联合培训和联合实战演练 。
科学的公卫体系“自动启动”
援鄂第四批国家中医队领队刘华透露 , 在中医队收治的201人中 , 中医药治疗率100% , 纯中医治疗率66.7% 。 在取得良好效果之时 , 他也坦陈中医抗疫的短板所在 , “早期在认识、沟通和了解方面 , 中医参与率和作用发挥不足 。 中医应对疫情的人才队伍十分薄弱 , 且缺乏中医药防疫物资储备 。 ”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表示 , 科学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 , 需要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 建立一个有效、敏感、科学的公共卫生预警体系是当务之急 , 这也是一个遇到公共卫生事件“自动启动”的体系 。
【上观|方舱医院为应急管理带来启示】采访人员获悉 , 目前上海市卫健委正加快建设58个医疗服务圈 , 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诊疗能力 , 抬高全市医疗服务基础水平;设置117个发热门诊 , 配置CT等设备 , 提升发现病患能力;设置200个发热哨点门诊 , 筑牢发热诊疗服务网络网底 , 通过着力提升硬件设施、学科人才队伍、科研攻关、公卫应急信息化、舆情应对和引导五方面能力 , 将上海建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