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二 )


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 , 当接近地面的热空气使光线向上折射时便会形成;当冷空气使光线向下折射时产生另一种海市蜃楼(下蜃景) 。 在这种情况下 , 观察者会看到近处物品或周边环境被投在地平线上 , 而误判距离 。 对比当时的一些日志与资料 , 可以得知当天晚上泰坦尼克号和后来前往救援的船只都进入了冰冷的海流之中 , 造成了海市蜃楼形成的理想条件 。
根据蒂姆·马尔丁的研究 , 黑暗的海面与闪烁星空的交界线会变得十分模糊 , 从而减少了若隐若现的冰山的对比度 。 而前来救援的船只也受到影响 , 知道泰坦尼克号就在这附近 , 但却无法掌握确实的位置 。
最后 , 在这个充满欺骗的夜晚 , 水面依旧平静 , 星空依旧闪烁 , 但千五百余条人命葬身海底 。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先救老弱妇孺的疑问
毫无疑问 , 拯救弱者、女士优先、让位给妇女老弱而牺牲自己的性命是一种文明与教养的象征 , 更是一种男性气概的体现 , 《泰坦尼克号》正因为这伟大的情操而被歌颂不已 。 著名的男性沙文主义论者 , 哈佛大学的曼斯菲尔德(Mansfield)便经常使用泰坦尼克号的案例来立论著书 。
根据下面统计出来的数据 , 我们可以知道确实有大量的孩童与妇女存活了下来 , 我们或许都还记得电影中那位为了维持秩序 , 开枪射杀乘客的真实人物;
前方高能|沉没新理论:《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本文插图
但是 , 这样的选择是合乎理性的吗?进一步地问 , 我们是否能够将其归因于某种英国骑士制度影响下的标准行为规范呢?如果泰坦尼克号不是一艘英国籍的轮船 , 而是一艘中国籍的轮船 , 还会发生这种礼让妇孺的行为吗?
位于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提出了一篇研究论文 。 经济学教授麦克·伊兰德(Mikael Elinder)和奥斯卡·埃里克森(Oscar Erixson)研究分析了在和平时期全世界发生的十八场海难事故(排除交战时期的案例) , 其结论是在这十八场海难中 , 有十一次的妇孺生还概率远低于男性 , 而明显妇孺生还机率高于男性的只有两次 , 分别是1852年博肯黑德号和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 。
整体而言 , 生还率最高的是船员 , 然后是船长 , 完全缺乏自我求生能力的儿童生存率最低 。 如前面所述 , 泰坦尼克号最后的幸存女性在灾难发生时都是婴儿;换言之 , 泰坦尼克号似乎可以作为此研究的特例 , 更加凸显泰坦尼克号上男性的高贵情操 。
但 , 这是否与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籍有关呢?研究分析显示 , 沉船的快慢、疏散时间长短都不能解释妇女的生存率 , 最关键的原因取决于指挥者 , 也就是船长的决定 。

如果船长曾铁腕下达礼让妇女、儿童优先疏散的命令 , 则她们的还生率将得到显著改善;
如果没有 , 则按照弱肉强食的生物利己本能 , 则妇孺必定是灾难中最大的牺牲者 。 最后 , 研究更发现对比类似的英国籍灾难事件 , 在英国骑士制度下事故船只上的妇女遭遇是更坏而不是更好 , 这或许对骑士信条是个讽刺 。
电影从一位年老的女主角回顾青春的浪漫爱情年华 , 最后歌咏爱情 , 还把珍贵的海洋之心掷入海底 。 但事实是 , 当时许多女性幸存者不仅在经济上失去了支柱 , 更马上就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与接续不断的严峻挑战;根据后来的口述访问记录 , 当时幸存的女性更多愿意选择与家人伴侣同生共死 , 而非目睹更残酷的人伦悲剧、以及亲临之后的战争炼狱 。
电影刻画灾难、描绘人性、歌颂爱情 , 犹记《我心永恒》的动人旋律 , 低吟My Heart will go on的传世语句 , 或许您可以再度走进影院;而 , 我们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