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将继续在轨运行50年
文章图片
作者吴连大肖像画 。
本栏目画家 张武昌绘
文章图片
1970年4月24日 ,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天 。 弹指一挥间 , 半个世纪岁月悄然流逝 。 今天 , 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笔者作为东方红一号飞天工作的亲历者、参与者 , 深感荣幸、自豪 。 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天揭开了中国空间事业发展新篇章 , 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为建设航天强国而努力奋斗 。
在回顾两弹一星辉煌历程时 , 很多媒体倾向于强调当时科研人员工作条件是如何艰苦 , 这大体上是准确的 。 就东方红一号任务而言 , 彼时 , 中国航天发展处于创业期 , 文化大革命对工程实施造成了极大破坏 , 困难之多、之大可以想见 。 但是 , 媒体报道也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 以致以讹传讹 。 比如 , 有媒体报道说 , 当时很多关键计算工作是科研人员用计算尺和算盘等来完成的 。 事实并非如此 , 在实施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时 , 我们使用的核心计算装备是国产电子计算机 。
【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将继续在轨运行50年】1967年3月 , 当时的国防科委成立了405专门任务组 , 主要研究制定整套测轨预报方案 , 编制供发射时实际使用的完整的测轨程序 , 包括传输、纠错等必需的前端数据预处理等 。 专门任务组工作使用的是X-2晶体管计算机 , 采用纸带输入 , 磁鼓外存 , 使用的是计算机机器语言 。 计算机内存已达到4K , 计算速度达到每秒4万次浮点运算 。
1968年 , 笔者到湖南湘西卫星测控站工作 , 使用的是717计算机 。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时 , 主测控站使用的就是该型计算机 , 其容量为8192个单元 , 主频1MC , 运算速度定点5.2万次/秒 , 浮点4.6万次/秒 , 外存已有磁带 。
值得一提的是 , 717计算机还有稳定性很高的半固定存储器 , 相当于现在的ROM(只读存储器) , 但形式完全不同 。 该存储器是用导线绕的 , 一条指令36位 , 有36个金属杆子 , 导线在左为0 , 在右为1 , 一块板子32条指令 , 相当于一页程序纸 。 一个战士一天绕不到10页 。 由于我们编程序的地址在前面内存中 , 半固定存储器的地址在后 , 在提交战士绕线之前 , 必须将地址搬家 。 因此 , 我们专门研制了搬家程序 , 使轨道计算程序可在内存任何地方运行 , 这大大提高了半固定存储器程序的编制速度 。
当时的计算中心使用的是108-乙机 , 比717计算机更先进一些 。 这些计算机均是国产的 , 可以非常自豪地说 , 我们就是使用这些国产计算机 , 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是重量为173公斤、直径约为1米的72面体 。 在浩渺的太空 , 它宛若沧海一粟 , 很难被人们肉眼直接观测到 。 为了使它更显眼 , 人们无须凭借设备就能观测到 , 我们还特意给卫星穿了一个裙子 。
在卫星和火箭分离时 , 卫星在前 , 火箭在后 。 当卫星出现在天空时 , 人们实际上可以同时看到两个星体 。 由于对卫星和火箭分离时状态容易存在误解 , 很多人认为 , 前面的星体是卫星 , 后面的是火箭 。 甚至 , 还有人将这种说法写入了科普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 , 以为什么卫星后面有一个闪光点跟着作为设问 , 进行深入科普讲解 。
令人遗憾的是 , 前面是卫星 , 后面是火箭的说法是错的 。 作为承担东方红一号实施观测任务的团队成员 , 笔者和同伴在对卫星观测几天后发现 , 唱着《东方红》的是后面的星体 , 也就是说 , 后面的才是我们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 前面的则是火箭 。 这是因为 , 卫星与火箭分离时 , 卫星得到了一个附加速度 , 卫星速度大 , 火箭速度小 。 根据动力学原理 , 速度大的轨道更大 , 运动周期也更长 。 运行几天后 , 卫星就落在后面了 。 然而 , 公众对此并不了解 , 仅根据常识和表象进行臆测和判断 , 造成了错误认识 。
推荐阅读
- 探测器|“天问一号”探测器累计飞行一亿公里
- 科技日报|中国发布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天问一号”累计飞行达1亿千米丨科技早新闻
- 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累计飞行1亿公里
- 天问一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累计飞行1亿千米
- 科学|天问一号已飞到一千万公里外,实飞距离却超九千万公里,什么情况
- 天问|火星,我们来了!天问一号距地球超1000万公里
- 天问一号|“来自星星的七夕大礼”:天问一号距离地球已超1000万公里
- |离地球823万公里传来喜讯,天问一号路上干大事,指挥室传掌声
- 科学|今天,“天问一号”奔火满月!
- 北京日报客户端|距离地球800万公里+!“天问一号”多个载荷完成自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