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人物|张雪霞:实验室里的“进阶”人生( 三 )


这两年 , 她参加了石家庄周边城市的全程马拉松比赛 , 慢慢地 , 她体会到了科研和马拉松的共通之处 , “执着 , 有毅力 , 永不放弃 , 脚下每一步都不能省略 , 就总会到达目的地 。 ”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 , 都源自团队力量
河北新闻网|人物|张雪霞:实验室里的“进阶”人生
本文插图

张雪霞参加马拉松 。照海摄
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的消息 , 是同事发微信告诉她的 。 当时张雪霞在开会 , “散会后打开手机一看 , 很惊喜 , 但我认为 , 这个奖不只是发给我个人 , 而是给我们整个团队的 。 ”她说 。

张雪霞所负责的华药中央研究院微生物药物研究团队 , 目前有90余人、10个科研小组 , 几位资深专家中也有当年带她的老师傅 。 “我一毕业就进入华药研发团队这个平台 , 相当于起步就在一定的高度上 , 非常幸运 。 更宝贵的是团队里每一位都是行业内的专家能手 。 ”
2016年 , 张雪霞所带的团队申报一项新药 , 华药率先拿到了临床批件 , “提前拿到批件有利于尽早开展临床试验 , 更快占领市场 。 ”
为什么申报晚 , 批准早呢?张雪霞解释 , 这和华药对申报材料有极其严格的标准要求有关 , “我们申报时对填写内容要求非常严苛 , 有规矩有条理 , 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 。 这些细节到位了 , 更容易通过审批 。 ”
张雪霞对团队的这种要求 , 来自她接受的传统训练 。 “我刚参加工作填报项目材料时 , 老师傅们要求 , 必须一二三条逐层递进 , 一个错别字也要挑出来 。 ”
这种传授 , 潜移默化融入到张雪霞工作的每个细节 。 多年来 , 她从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研发人员 , 成长为一名带领科研团队的管理者 。 “回看每一项研究 , 没有团队合作都是无法完成的 。 ”

今年春节后 , 华药中央研究院接到一个任务 , 客户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研发工艺 。 张雪霞把这个工作交给了AB两个团队 。 “乍一看这是鼓励竞争 , 实则不然 , 我们每周开一次讨论会 , 把每个团队啃不动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 不同专业间的思路进行碰撞 , 有时你苦苦思索解不开的难题 , 局外人一点拨就豁然开朗 。 ”
最终AB组分别拿出了部分工艺的解决方案 , 经过客户选择和研发团队的核算 , 从两个组的研发成果中分别抽取了一部分组成了一个成本最低的工艺方案 , 不仅客户满意 , 研发时间也减半 。
“合作、共享 。 ”张雪霞用手指敲着桌面说 , “科研越来越细化 , 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步骤 ,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 , 几乎都是团队的力量 。 ”
这是张雪霞多年科研的经验总结 。
2010版药典对庆大霉素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 抬高的门槛将会对庆大霉素市场重新“洗牌” 。
2010年2月初 , 这个任务交给了张雪霞——改变工艺 , 符合新标 。
【河北新闻网|人物|张雪霞:实验室里的“进阶”人生】张雪霞对这一课题定出十种不同的试验方法 , 多组人员同时开展 , 这样能把日常试验量提升十倍 。 他们用了四个月就开发出了独特的实验室分离纯化工艺 , 大幅度提高了庆大霉素产品质量 , 产品纯度完全达到2010版药典要求 。

“现在科研发展很快 , 没有任何一项科研成果能长时间立于最前沿 。 改进是无止境的 , 奖项是肯定 , 更是鞭策 。 ”张雪霞微笑着 。 (河北日报采访人员 白 云)
■对话
这是科研人员最好的时代
采访人员:最近几年 , 国家一直在重奖科研人员 。 您今年拿了国家、省里几个大奖 , 也是丰收的一年了 。
张雪霞:现在是科研人员最好的时代 , 各种政策都在向科研倾斜 。 就拿科研课题来说 , 以前科研人员要拿出一些精力对科研经费反复预算 , 现在只要是合理合规的科研预算分配 , 都会允许 。 流程上的松绑 , 解放了科研人员的精力和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