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艺会|青铜永铸:青铜器错铜、金、银工艺概识

青铜器错铜、金、银工艺概识
青铜永铸
“错”是一个范围很宽泛的词汇 , 每个时代对“错”的解释都不尽相同 , 结合青铜器上的“错”工形式 , 比较贴近这种工艺特征的解释有 , 《诗经.小雅》“他山之石 , 可以为错 。 ” , 《经典释文》注解“错 , 厉石也 。 ” , 《广雅》又解释“厉 , 磨也 。 ” 。 也就是说 , 错 , 就是用磨石打磨;《说文》中对“错”的解释是“错 , 金涂也 , 从金昔声 。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涂俗作塗 , 又作措 , 谓以金措其上也 。 或借为措字 。 措者 , 置也 。 或借为磨厉字 。 厉者 , 厉石也 。 ”这句话的解释是说 , 错就是“用金粉涂沫后”再用磨石打磨平整 。
从这种解释分析 , “错”是一种相对于线面装饰的平面涂抹 , 这种工艺形式不仅仅单指用于青铜器装饰 , 漆器、木器、石器等都是这种工艺的适用范围 。 这里也要明白“金”这个字的字义范围 , 《说文》中称金子为“黄金”;银子为“白金”;铜为“赤金” , 这说明 , 不管是金子、银子、铜(这里指红铜)都概称为“金” 。
【乐艺会|青铜永铸:青铜器错铜、金、银工艺概识】就铜器而言 , 这些不同种类的“金”又是如何体现在装饰上的?《周易参同契》上卷中记述了一句话“金以砂为主 , 禀和于水银 。 ”这就是最早关于金汞剂的记载 。 而青铜器上有一种称为“金涂”的工艺 , 就是通过这种金汞剂的化合形式完成 。 那么什么是金汞剂?简单说就是按一定的比例把汞与金、银、铜等化合在一起 , (一般汞与金、银的比例多在1:5至1:7左右)使之成为膏状 , 并用非金属器具涂抹于要装饰处 , (汞除了铁可与任何金属化合)然后烘烤加温使汞挥发 , (一般加温在360度以上) , 最后修整打磨后再做压光处理 。 这种用金汞剂的方式用于青铜器纹饰装饰 , 成熟于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 , 这时期称为“金涂”或“错彩” 。
那种在范体预留凹槽后镶嵌金、银、铜的装饰手法 , 古代称为“镂金” , 这种工艺在春秋晚期即以成熟 , 一直到战国早期还在流行 。 青铜器中最早使用这种装饰技法的是嵌红铜工艺 , 也泛称错铜工艺 。
现在资料显示 , 这类青铜器错红铜工艺最早成熟于吴楚之地 , 也许来源于漆器装饰启发 , 但纹饰装饰风格还是传承于中原地区 , 错工多以块面的形式表现 , 主要工艺技法有两种 , 一是采用范体铸出马蹄状凹槽后适当修整 , 然后捶打嵌入红铜 , 修整打磨平整后 , 产生视觉差异;二是把铜片盘绕后再捶打嵌入预留的凹槽 , 这种技法这一时期使用较少 , 为何采用如此形式 , 不得而知 。
乐艺会|青铜永铸:青铜器错铜、金、银工艺概识
文章图片
2010年9月临淄淄江花园出土战国早期青铜错铜壶
青铜器错红铜工艺发展到战国中前期 , 采用同一技法的错金或错银工艺开始流行 , 但这时还多是单一的一种材质表现 。 到了战国中期金银混错的装饰形式即以开始流行 , 特别是战国中晚期镶嵌金银与金涂工艺已经并举 , 也就是线条装饰多用镶嵌金银丝表现 , 纹饰块面多用涂金表现(相当于鎏金工序) , 这一时期错金银装饰部位 , 已经改变了前期的那种在范体铸留凹槽的行为 , 成为了器物范铸完后再描样錾刻的形式 , 因此有些线条部位 , 偶尔出现有刀工錾刻的刀痕 。
乐艺会|青铜永铸:青铜器错铜、金、银工艺概识
文章图片
1978年秋至1979年11月大武西汉齐王墓出土的金涂银盘
一般这种錾刻 , 线条部位多錾刻较深 , 块面部位则采用浅刻挖剔 。 这种金银混错的工艺发展到战国末至秦汉之际 , 又有了新的变化 , 出现了一种金银“花鎏”的工艺 。 也就是在战国中晚期錾刻、挖剔的基础上 , 变成了只用錾刻线条表现装饰的轮廓 , 金或银在轮廓内采用金涂的方式鎏上 , 这种工艺形式也就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错” , 金涂的工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