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走进李家大院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走进李家大院
人民网|走进李家大院
本文插图

李家大院
来自网络
日头微隐在灰色的天幕 , 没有一丝风 。 此刻的我 , 静静地站在山西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的广善门前 。
青砖砌就的高大门楼上挂着“李家大院”和“慈善世家”两块横匾 。 红艳艳的灯笼高悬 , 为青灰色的门楼点彩 , 两侧的刻字长联道出了李家大院以农耕起家的淳朴本质 。 进得广善门 , 红灯引路 , 整个大院收拾得干干净净 , 樱花、榆叶梅、紫薇等花木 , 充满了蓬勃生机 。
【人民网|走进李家大院】整座院子占地有近千亩之大 , 精致的四合院 , 精美的雕刻艺术 , 令游人无不啧啧称赞 。 在老区各个堂院间穿行 , 到处充盈着古朴凝重的气氛 , 也让我这个不懂建筑之辈大饱眼福 。
同福堂的院门楼与日常见到的民间建筑不同 , 而是借鉴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 配以晋南传统民间砖雕艺术 , 融中西建筑文化而成 。 二进院门则为传统建筑形式 , 门楼上的木雕有锦鸡牡丹、二龙捧寿等图案 , 线条明朗 , 雕刻精细 。 私塾院月亮门内装有日式推拉木门 , 美观实用 , 门楼上七层镂空的砖雕精美绝伦 , 造型生动 , 门内两侧的砖雕联“知道诗人赋绸缪 , 止邱黄鸟叶绵蛮” , 先由书写者在泥坯上用手指写好 , 再由工匠烧制而成 , 其中“绸”字已经脱落 , 彰显岁月沧桑 。 同德堂的院门构造巧妙 , 暗藏六道机关 , 进出各有三道 , 表面上很难发现 。
古民居群落里 , 最不可或缺的是一座座民风淳朴的影壁 。 李家大院的影壁各式各样 , 在一次次转厅进堂之间 , 无不给我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
建造于1711年的一字影壁 , 是李家大院砖雕工艺的经典之一 , 镂空雕的斗拱 , 东边是鹿鹤同春图 , 西边是松鹤延年图 , 中间是麒麟八祥图 , 四周辅以精细的雕花 , 让人惊叹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 。
同福堂的影壁由八字影壁和一字影壁组成 , 好像一个大门敞开 , 正在迎福纳祥 。 十二面影壁造型独特 , 人物、瑞兽、花木 , 雕刻栩栩如生 。 主宅院外的廊院东墙是一座影壁 , 上面的砖雕“司马光砸缸图”精致光亮 , 活灵活现 。 让人从中既欣赏到优美的砖雕艺术 , 又可见当时的李氏家族对私塾教育的高度重视 。
西康门南边的墙上是一座百善影壁 , 上面用各种字体雕着365个“善”字 , 有的龙飞凤舞 , 有的规规整整 , 有的圆润 , 有的豪放 , 有的俊秀 , 有的洒脱 , 其字造型据说取自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书法名家之手笔 。 这座影壁是以告诫后人 , 一年365天 , 每天都要行善 , 才能积德 。 李家虽贵为富商 , 但质朴、善良的民风由此可见一斑 。
善无大小 , 善无多少 , 善无止境 , 善不等待 , 善不图报 。 这是李氏家族能够在山西兴盛多年所一直奉行的宗旨和秉承的要义 。
李氏家族善行展厅里 , 一幅幅雕塑场景图尽显民风家风之淳朴 , 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 。 浏览下来 , 主要有四:一是清光绪二十年 , 村民百余人因洪灾而衣食无着 , 李氏家族拿出钱粮 , 帮村民重建家园 。 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 , 山西连逢大旱 , 李氏兄弟倾力相救 , 甚至自家举债赈济灾民 , 使许多人得以存活 。 三是抗日战争时期 , 在西安市的甜水井街靠南城墙边修建了一个可容纳百余人的防空洞 , 使村民免遭日寇轰炸 。 四是1938年6月 , 时居西安的李家人 , 救济因河南花园口决堤事件逃亡西安的难民 。 我们都知道 , 人做一件善事易 , 做很多件善事难 , 做一生甚至几代人皆做善事更是难上加难 。 然而 , 李家人做到了 。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历史的烟云散去 , 人生的风尘漫卷 , 远去的是李家大院曾经的辉煌 , 留下的是一座古居大院 。 你来了 , 我来了 , 他来了 。 走进这座大院 , 打捞起一段地域文化的精神密码 , 让善良常在 , 让美德永恒 。 这 , 或许就是大院留存下来的意义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