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学景观历史时空的可视化呈现

文学景观指经过文人书写的景观 , 包括山水名胜等自然景观和楼台寺观等人造景观 。 文学景观研究有多个层面 , 历史层面主要考察文学景观的形成与变迁过程 , 文学层面着重揭示文学对形塑景观和传播景观的意义 , 文化层面侧重研究影响文学景观变迁的文化因素 。 而历史研究是基础 , 探讨景观的历史变迁离不开具体时空 , 历史时空除了流动的时间外 , 还包括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形貌两个空间要素 。
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可从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来考察 。 点指景观所在具体地点 。 如古黄鹤楼一直位于蛇山之西黄鹄矶头 , 上世纪80年代重建时后移至蛇山中腰 。 地点信息越详细 , 空间定位越准确 。 线指景观所处交通路线 , 景观处在僻陋之地还是交通要道 , 既关系着景观与文人相遇的频率 , 也影响着作家书写的内容甚至主题风格 。 例如鹳雀楼属于黄河景观 , 瓜州古渡既属于长江景观也属于运河景观 , 玉门关和阳关属于丝路景观 , 剑门关属于蜀道景观 。 关注景观的交通信息 , 便于针对某些特殊路线开展文学景观的书写研究 。 面指景观所属古今行政区划 , 行政区划历时而变 , 记录景观所属的古今区划 , 便于共时性分析景观的地域分布、历时性考察景观的时代变迁 。 群指景观所处的景观群落 , 文学景观常与周边景观形成关系复杂的景群 , 例如岳阳楼、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黄鹤楼与蛇山景观 , 与鹦鹉洲、晴川阁等形成景观群落等 。 标记景观所属景群和景观之间的层级关系 , 便于分析景观群落中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
文学景观的空间形貌 , 既包含景观的自身形象 , 又涉及景观的周边环境 。 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形状姿态 , 人造景观的选址造型、规模结构 , 都属于景观的自身形象 。 如安徽天门山的山形水势是“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洞庭湖中的君山形象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 宋代黄鹤楼的造型是高两层、十字脊歇山顶的群体建筑 , 清末黄鹤楼变为高三层、攒尖顶的单体直楼 。 景观并非孤立的观赏对象 , 而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 所以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 也是景观形貌不可分割的部分 。 如“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是金陵凤凰台所见之景 , “两水夹明镜 , 双桥落彩虹”是宣城北楼所观之容 , 独特的周边环境也是文学景观的鲜明标志 。 同一景观 , 在不同作家的眼中笔下 , 也常呈现不同的环境样貌 。 例如同样登览武汉的蛇山南楼 , 映入黄庭坚眼帘的是“四面山光接水光 , 凭栏十里芰荷香”的自然风光 , 令王十朋震撼的是“江汉西来于此会 , 朝宗东去不须分”的山川形势 , 给范成大深刻印象的是“烛天灯火三更市 , 摇月旌旗万里舟”的南市繁华 , 而陆游注目的则是“舟楫纷纷南复北 , 山川茫茫古犹今”的议和船只 。 这些形貌书写 , 既有客观的环境描述、鲜明的时代印记 , 也烙刻着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主观感受 。 关注文学景观形貌上的地域差异、时代变迁和作家的书写特点 , 能为文学景观的地域分布、变迁考察和作品分析提供诸多研究切口 。
时间是历史考察的基本线索 , 按照时间脉络梳理文学景观的形成、演变历程 , 方能清晰呈现景观变迁过程中的各类文化信息 。 文学景观的形成 , 须关注景观本身存在之始和景观文名形成之时这两个时间点 。 自然景观 , 形之天然 , 主要考察文人最早对景观的发现和书写 , 以及命名或改名 , 比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景” , 李白笔下的九华山、郎官湖 。 人文景观的始建与出名 , 有时相隔甚久 , 有时同步形成 , 前者如岳阳楼、黄鹤楼 , 后者如沧浪亭、醉翁亭 。 文学景观的演变 , 需要梳理两条线索 , 一是景观的历代沿革 , 侧重景观的物象延续 , 自然景观主要考察景观地理位置或空间形貌的变化 , 如黄州赤壁的远离江岸 , 长江三峡的猿啼不再;人造景观主要按时序考察建筑的兴废、移址和环境变化等 。 二是景观的历代书写 , 侧重景观的文脉传承 , 主要按时序梳理景观的书写史 , 以及文人书写景观的地点、年龄、身份、经历和作品的形式、内容等信息 。 文学景观的书写活动 , 并非都发生在景观现场 , 有的甚至是在景观毁圮之后 。 如黄鹤楼自晚清火毁之后百年未能重建 , 但关于黄鹤楼的诗词文赋、楹联书画不绝如缕 , 黄遵宪、康有为、毛泽东都有登遗址之作 , 此时景观的物象虽毁 , 但文脉未断 。 考察文学景观的演变 , 须综合考察景观的兴废沿革与书写历史 , 了解景观书写的背景 , 考量其沿革变化的频与偶、书写活动的密与疏 , 揭示景观变化的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