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 二 )


2020年初 ,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 。 家人怕她有危险 , 一再劝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点 。 她的态度很坚决:“疫情就是命令 。 我回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 。 ”回到支教地 , 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 通过网络平台 , 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家长和学生 。 她还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 , 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监测 , 监督学生英语科目的网上学习 , 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补订学生的夏装校服……
她工作着、奔波着、累并快乐着 , 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 , 用热忱和奉献传递爱心 , 提升自我价值 。 她的朋友秦同学说:“那颗星星降落凡间 , 在每一条经过的轨迹都发光发热 , 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乐观坚忍 , 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我一直相信只要足够坚忍 , 越是痛苦的东西才会让人更快地成长 , 坚忍是我最骄傲的品格 。 ”这是李莎的自我评价 。
李莎因为家庭困难 , 自立自强 , 积极参与勤工助学 , 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克服生活困难 。 李莎的室友冯越回忆:“我们曾一起参加背单词打卡训练营 , 我没多久就放弃了 , 而她在异常繁忙时仍坚持打卡直到背完全部 , 晚上就寝之后 , 我常能在黑暗中看到她的床铺上透着灯光 , 听到她轻轻翻书的声音 。 ”李莎还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 在这一过程中 , 她收获的不仅是一次次实践中的成长 , 更是用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全身心奉献的愉悦感 , 并曾获评广交会优秀志愿者、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优秀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称号 。
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奋斗磨砺了李莎的意志 , 更养成了她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 “红色碎花裙 , 举着小伞遮阳 , 拉着一个孩子 , 一个又拉着另一个 , 阳光、陋房 , 嬉闹、欢笑、小调……”张庆园老师对在广西龙胜见到李莎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 李莎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热情阳光的感染力 , 她爱美食 , 珍惜与三两好友分享美食时的快乐;她爱看书 , 她相信“读书多了 , 看过的书籍都潜藏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她爱摄影 , 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传递着一帧帧精彩瞬间……李莎在校时还曾参与有关抑郁症健康传播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P)项目 , 是项目的核心成员和负责人之一 。 她在散文诗《回归》中呼吁对抑郁症患者的理解和关爱:“亲爱的人 , 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 , 那么也请相信她始终和汛期时一样湍急 , 似秋千荡出美丽的弧度 , 最后冲出河道的桎梏 。 ”同在项目组的同学说:“如果用心理学类别划分人生 , 那么她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 源源不断地给团队输送正能量 。 ”
如今 , 李莎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 , 把青春的赞歌唱响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 而她那明媚的笑容将永远留在大家心中 , 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 。 在她的背后 , 还有着18000余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
《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5日 01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