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溪老街的记忆 (散文)( 五 )


蒲溪老街的记忆 (散文)
文章图片
家乡月河川道的四时八节 , 走亲访友 , 也总要提上最少十个炕炕馍 , 作为四色水礼”中不可缺少的一色 。 所以自我记事起最初的味道就是炕炕馍的喷香 , 那时候吃不饱肚子 , 每每晓得爷爷要赶集 , 我就早起缠着爷爷 , 哭闹不过后就会抹着眼泪站在堂屋门墩上 , 挺着瘦弱的肚皮 , 哽咽着冲爷爷的背影喊:爷----爷---- , 莫忘了给乖孙买个馍馍!”后来在蒲溪上中学后 , 也经常花两毛钱买炕炕馍来解馋;再后来出远门 , 母亲总会给我的行囊里装二十来个炕炕馍 , 一直让我忘不掉家乡的味道!为此多年后我做过考证 , 曾经川、陕、鄂交界处的古金州交通十分不便 , 一般食品很难保存随行 , 炕炕馍炭火烘烤 , 入水不变形 , 久放不变质 , 是民众出门远行或行军打仗必干粮 。 因此炕炕馍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 , 抗金名将王彦主政金州的时候 , 距今差不多八九百年的历史 。 如今 , 缘于所有食材均产自于老家的富硒土壤 , 炕炕馍成为陕南地区特色美味中的珍品 , 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进入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而我和家乡的游子一样 , 都忘不掉旅途中炕炕馍的味道 , 时间久了 , 如同蒲溪老街一样 , 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念想!
蒲溪老街的记忆 (散文)
文章图片
蒲溪老街的记忆 (散文)
文章图片
理发师傅只有一个人 , 我至今都不晓得姓啥?他三四十岁年纪 , 留着大鬓角的发式 , 很少有笑脸 , 招呼顾客惜字如金 。 老街早先就这么一个店 , 逢集日生意更好 , 经常还要干等一会儿 。 记忆里是爷爷带我一起去理发 , 印象深刻的是理发师傅有严重的鼻炎 , 超不过半分钟就要紧促的铿铿”两声才舒坦 , 常年如此 , 有时候难免会从鼻腔里飞溅出些异物 。 一进门前脚刚刚有人坐在厚重的理发椅 , 我和爷爷只能走进里面比较昏暗的等候区 , 一坐上条凳我晃了一下身子便长长地吱了一声 , 声音十分刺耳 , 引来了师傅一个漠然的眼神 。 说真的师傅理发的手艺还可以 , 尤其刮光头和刮脸的手艺确实了得 。 刚刚先进来的鬓发斑白、顶发稀落毛刺的老头只说了一句老哈数⑥ , 就安详地坐在了厚重的理发椅上 。 不需要多说多问 , 理发师傅有自己的步骤程式 , 他先是用老式的手推子只三两下功夫把头发理短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程度 , 再修剪出造型 , 每一步都还算细致 , 期间来不及别过脸还铿铿”几轮喷得脖颈后发屑纷飞 。 来的很多都是多年的老街坊、老乡亲 , 知道他的毛病也不太计较 。 理完头发 , 他麻利地拧一块冒着热气的毛巾敷在老头脸上 , 片刻后揭去毛巾 , 拿出一只圆毛刷蘸着肥皂沫看似胡乱地涂抹在老头脸腮上 。 再拿起一把弯柄剃刀在椅背挂着那溜牛皮上蹭好几个来回 , 左手摁着老头脑门 , 从额头到鼻子再到脸颊腮帮下巴 , 脸上的汗毛、老皮、胡子都刮净 , 连眼角、眼帘、耳郭和耳门 , 都用剃刀尖刮了一个利落 。 不超过两分钟的刮脸过程 , 他似乎漫不经心 , 仿佛只是偶尔瞟了几眼镜子 , 但是手腕灵活 , 刀法飞快 , 力度肯定拿捏的恰到好处 , 要不那老头都一直闭着眼睛 , 一派很享受的模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