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新华社南京7月4日电 题: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新华社采访人员蒋芳、杨丁淼

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文章图片

与小西湖片区一街之隔的老门东已改造一新(7月1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磊 摄
江南进入梅雨时节 。 走进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区 , 老屋清水砖墙、条石台阶 , 一户人家的灶台就设在进门过道处 , 向外望 , 一位老大娘拎着马桶从门口走过……门里门外 , 氤氲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 。
景色别致 , 却是居民生活不便的写照 。 2017年开始 , 兼顾古城改造与保护的小西湖棚改工程启动 , 小规模、渐进式开展“微更新” , 居民向往的小康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

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文章图片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 , 几名建筑工人在老宅里施工(7月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磊 摄
小西湖片区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 , 该片区串接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 , 片区内保留了传统建筑空间格局 , 街巷宽窄不定、蜿蜒曲折 。
70岁的陈鸿荣在堆草巷31号生活了一辈子 。 院子看着还算宽敞 , 但三户人家一分 , 人均居住面积就只有10平方米左右 。 过道两侧搭个台子就是厨房 , 几家背对背做饭 。 糊在墙上的报纸已被熏得发黑 , 灶台上方的电线乱成一团 。
“前几年片区内有房子失火 , 消防车堵在路口进不来 。 ”陈鸿荣说 。 年久失修、布局混乱、居住拥挤 , 是居民们面对的共性问题 。

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文章图片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 , 几名建筑工人在工地施工(7月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磊 摄
一街之隔的“老门东”是热门景点 , 白天游客摩肩接踵 , 夜间华灯绽放 。 但对陈鸿荣这样的老街坊来说 , 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 。
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委托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南京老城改造具体工程实施 。 历保集团董事长范宁坦承 , “老门东”虽然保留文保、历史建筑和古树古井 , 也留下了街巷 , 但采取的还是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 , 造成大量原居民未能回迁 。 “到了做小西湖片区规划时 , 我们尤其注重留下生活的‘烟火气’以及原居民的活态传承 。 ”

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文章图片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 , 一名建筑工人在运送建材(7月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磊 摄
据了解 , 小西湖片区改造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 , 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 , 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自住或租赁 , 或在片区内整体平移安置 。
现在 , 陈鸿荣家的院子成了“共生院落”——老屋一分为二 , 一半用于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 , 一半作为生活用房 。 改造后老陈将拥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 , 告别如厕洗澡不便、液化钢瓶烧饭的生活 。
“等改造完成了 , 我要在过道里放些椅子和茶具 , 给往来的游客歇歇脚、喝喝茶 。 ”陈鸿荣向采访人员描绘他的计划 。

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文章图片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 , 一位居民走过改造一新的建筑(7月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磊 摄
据统计 , 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 , 50多个院落 , 没有迁走的居民占一半左右 。 一边要彻底改造基础设施 , 一边要尽可能不影响居民生活 , 把这两件事都做好靠的是“绣花功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