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疫情拨动全球产业链,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何突围( 二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上海是中国纺织最红火的城市 。 上海最多的时候有近500家纺织类企业 , 55万产业工人 , 13个纺织细分行业 。 当时中国需要大量的外汇购买国际先进的机械设备 , 上海的纺织服装行业为中国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现在 , 上海已经完成了从生产型到贸易型的转变 。 ”安希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1994年以后受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 , 加工类企业迁出上海逐渐转移到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地 , 上海保留了服装设计和外贸的功能 , 大量服装企业的销售中心仍位于上海 。 作为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进出口的龙头 , 上海还汇聚了东方创业(600278.SH)、申达股份(600626.SH)、龙头股份(600630.SH)等一大批服装纺织类上市公司 。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堡垒 , 在纺织服装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 首当其冲的是上海纺织服装的外贸企业 , 进而再蔓延到整个产业链 。 ”安希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徐启合作的外贸公司遍布上海、香港、青岛、大连等地 , 他认为在服装外贸方面上海是国内第一位的 。 “信息最全、流通最快 , 大的品牌、买手几乎都在上海有办事处 。 上海外贸的好坏影响的不仅是国内的工厂 , 也影响了东南亚很多代工厂的生产 。 ”徐启称 。
以东方国际为代表的上海服装外贸企业如何转型思变 , 将成为带动整个产业链变革的重要方面 。
安希近年来观察到 , 国内不少大的服装出口企业都在做自主品牌 , 东方国际、申洲国际都是走在行业前列的代表 , Lily、雅戈尔、波司登都是转型成功的案例 。
“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 , 从出口依赖转变为发展国内消费 , 发展自己的品牌 , 赶超甚至取代国外大牌 。 比如东方国际前几年已经开始从外销转变成外销+内销 , 成功培育了Lily、三枪等品牌 , 今年几乎完全转内销 。 ”安希说 。
转型的阵痛
不过 , 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 , 培育一个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6月22日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 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 , 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认为 , 从短期疫情的应急情况来看 , 《意见》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利好 , 减免税负对困难中的企业是雪中送炭 , 海关便利化、跨境电商等也会对出口有一定积极影响 。
“但是长期而言 ,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还是要往高端走 。 近几年来 ,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好的迹象 。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纺织机械和化纤的出口开始往上走 , 真正靠人力的服装加工已经开始向东南亚转移 , 贸易摩擦和疫情可能会加快行业的调整 。 ”沈建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
产业链|疫情拨动全球产业链,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何突围
文章图片
虽然转内销、做高端、做品牌是目前而言中国纺织服装的一条转型之路 , 但徐启从他自身的行业经历分析 , 认为这条路并不容易 。
首先 , 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与欧美差异很大 。 “一名德国男性白领一年衬衫的消费量是40件 , 而中国高级白领只有10件 , 消费水平相去甚远 。 疫情的到来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 人们倾向于节约用钱 , 为以后做打算 。 ”徐启说 。
其次 , 做自主品牌更是投入巨大 , 比如商场的进驻费用高企、做品牌造成库存大量积压、市场淘汰产品滞销、小批量生产带来的原料成本升高 。
“几年前 , 我已经看到有些外贸企业在转型做品牌 , 但这其中也面临很大困难 , 国内打一个品牌需要几千万元 , 100家中能有10家、20家出来已经不错 。 ”徐启说 。
沈建光也认同转型会伴随阵痛 , “虽然真正的转型是很难的 , 内部市场的竞争会加剧 , 也肯定会有企业不适应 , 甚至被淘汰 , 但也会有企业可能跳出来 , 成为龙头 , 这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