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医学即政治,政治不过是更大的医学( 二 )


对20世纪初急于拯救中华的民族精英来说 , 采取措施来提升公共卫生及国民卫生程度 , 乃是毋庸置疑之事 。 当时人常痛心于中国人“贫弱愚私”四大病 , 卫生至少与其中的“弱”和“私”都有关:身体的羸弱(“东亚病夫”是每个国人都痛恨的外号)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不卫生的习惯所致 , 而疾病必然导致不健康;城市公共环境的“脏乱差”部分是由于缺乏公众服务精神的自私特性所导致 。 由于卫生和城市清洁开始被视为关乎“文明”程度的大问题 , 因而改善卫生状况逐渐成为社会精英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 , 这归根结底是为了克服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全面危机 。
这样 , “卫生”逐渐和“爱国”“运动”搭上了关系 。 在南京国民政府编印的《卫生运动宣传纲要》中 , “卫生”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要认识到自身的素质缺陷 , 进而提倡讲卫生 , 使国民身体健康强壮 , 卫生的改善能使中国跻身文明社会 , 进而达到民族解放 。 而要民众认识到自身素质的缺陷 , 就需要教育他们 , 而教育民众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通过系统的社会运动来动员 。 由此 , 民众的日常生活逐渐被纳入民族国家的社会动员体制内 , 卫生习惯则是首当其冲需要被规训、惩罚和规范的领域 。 19世纪流行病学家佛尔楚的话完全适用于此:“医学就是政治 , 政治不过是更大的医学 。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在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正式出现之前 , 中国社会实际上早已为之做好了准备 , 人们对此也并不陌生 。 虽然这一运动是由特殊事件触发的(1952年2月底报道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武器) , 但事件之所以从对细菌战的谴责演变为一场“爱国卫生运动” , 却是中国特殊社会经历的产物 。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政治动员 , 民众被教育着“意识到‘卫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变得重视起来”(《再造“病人”》) 。 那些致命的、原本肉眼不可见的细菌 , 在这一运动中也被放大 , 在报纸和展览中连篇累牍地展示 , 这培养和强化了人们对这些不卫生的邪恶载体的一种视觉意识 , 同时“细菌是敌人”和“敌人是细菌”的双重隐喻也表明了当时人力动员的高度军事化 , 并为更广泛的干预开辟了道路 。
这一景象当然并不孤立:事实上“爱国卫生运动”与之后的“除四害讲卫生”“五讲四美”“提高个人素质”“整治城市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的话语都是密切相连的 。 它们的整体目标都是一致的 , 即通过对个人的规训 , 提升整个国民素质 , 使国民迈入一道看不见的“文明的门槛” 。 在这里 , “卫生”不仅需要“运动” , 而且也确实被视为一件“爱国”之事 。
今天已很少有人如此看待个人卫生观念 , 但这并不是因为“文明”和“现代化”的话语退潮了 , 恰恰是因为它们已被广泛地接受 。 只是在这个个人化的时代 , 人们现在更容易将不良卫生习惯视为个人自己的事 , 而不会认为是社会环境所导致的病态 。 与我们的祖辈相比 , 今天的人们通常有着更强烈的卫生观念 , 尤其试图将家庭领地视为一个不受污染的城堡、一个通过清洁和打扫在混乱中被创造出秩序的空间 , 一个不卫生的住宅或外表表明此人是个无法自我控制的家伙 , 这就迫使人们锻炼出一双能看见无所不在的无序、肮脏、污染的眼睛 。 尽管时代已变 , 但这种视觉意识和用卫生与否来判断他人“文明素质”程度的思维 , 正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遗产 。
2012年7月18日刊于《东方早报》

爱国卫生运动|医学即政治,政治不过是更大的医学
本文插图

马赛克中国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新书分享会
嘉宾:维舟 孙哲
时间:2020 年7月4日(周六)15:00-17:00
地点: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 1F
(杭州市远洋乐堤港文化体验区 B10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