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宝说|“红旗”猎猎振军威( 二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 聂荣臻元帅指出:“要发挥中国专家的积极性 , 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 , 把‘543’仿制出来 。 ”这句话无疑给广大航天科研人员打了一剂强心针 。 他们克服困难 , 自力更生 , 把力量集中到仿制工作上来 , 有力地促进了“543”的仿制进度 。
与此同时 , 1961年5月 , 上海机电二局也接到了仿制“543”导弹的任务 。 “在地方的大力支持下 , 我们根据‘边基建、边练兵、边试制’的原则 , 不畏工作上的困难和生活条件的艰苦 , 边改建扩建厂房 , 边搞设计研制和进行工艺练兵 。 那时一个通宵的加班只有0.27元补助 , 领导干部还带头一分钱不拿 , 但是大家依然干劲十足 , 吃住都在厂里 ,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 通宵达旦也不足为奇 。 ”一位当时参加仿制工作的老同志回忆道 。
1964年 , “543”正式定名为“红旗一号” 。
1965年1月10日 , 一架U-2侦察机趁着夜色侵入我国华北上空 。 这时 , 隐蔽在内蒙古包头市东南方向的空军地空导弹部队 , 用国产红旗一号地空导弹一举击落了这架飞机 , 开创了首次夜间击落U-2的先例 , 活捉了飞行员 , 并缴获了敌机上的全部电子设备 。
钟山院士后来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评价说:“‘543’仿制成功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形成了一条能生产并装备部队的完整的地空导弹生产线 , 形成了立足国内的全套生产协作网 , 在国内建立起全套武器系统独立生产的条件 , 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支年轻的初步掌握地空导弹系统研制技术的设计队伍 , 为中国自行设计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奠定了基础 。 ”
“近快战法”擒“飞贼”
在积极仿制“543”的同时 , 航天科研人员也在为部队防空作战提供智力支持 。 原来 , 被我防空导弹击落后 , U-2侦察机又学会了机动逃逸 , 即制导雷达一开机 , 它便机动逃出防空导弹杀伤区 。 为此 , 空军要求国防部五院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
“U-2侦察机肯定加装了新的电子侦察系统 , 所以能够接收到地面导弹雷达开机的信号 。 ”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讨论 , 专家得出一致结论 。
对于加强电子装备的U-2侦察机 , 当时即使是苏联也只是提出警告和抗议 , 从没有击落过 。 讨论会上大家争论不休 , 此时一向沉默的雷达专家张履谦发话了:“从制导雷达打开天线到飞机成功逃出导弹威力区 , 一般需要20秒钟的时间 。 我们可以先不开导弹雷达 , 用炮瞄雷达发现目标 , 然后把炮瞄雷达的信息转到导弹的机器上 , 等飞机飞到导弹威力区 , 一开机就能打 , 让它来不及跑就挨揍!”
简单几句话 , “近打、快打”的战术原理让在场所有的专家和官兵都愣住了 。 后来 , 地空导弹部队的官兵们根据“近打、快打”的建议 , 尝试着缩短制导雷达打开天线的距离 。 “常规情况下距离目标75公里被压缩至43~45公里 , 改进后的导弹发射程序由8分钟缩减为8秒钟 。 ”张履谦回忆道 。
在“近打、快打”的功劳簿上 , 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我国地空导弹专家于本水 。 在他的书架上 , 摆着一本《英华大辞典》 。 这个被于本水视为宝贝的大部头 , 是50多年前他荣立三等功获得的奖励 。
当时 , 于本水带领整个小组昼夜加班 , 经过大量数学仿真计算 , 终于拿出了一个有效方案 , 被空军指战员称为“近快战法” 。 这种方案根据U-2侦察机的机动性能和我防空导弹的作战能力 , 提出压缩制导雷达开机距离和发射导弹距离 , 并辅以兄弟火力单位佯攻 。
一旦按此方法发射导弹 , 敌人就难以逃脱被击落的命运 , 空军导弹部队用这种方法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战果 。
1963年11月 , 从温州进入大陆的U-2侦察机被导弹击中爆炸 , 此后 , 配有更先进电子侦察接收报警系统的U-2侦察机再次被打下 , “近快战法”战术获得了成功 。
“近快战法”以其赫赫功勋在航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作战的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