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张瑜的悲喜人生:23岁成超级影后,为事业远赴美国,与丈夫离婚( 二 )


她不想凭着“超级影后”这一顶桂冠过一辈子 , 她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而美国的好莱坞 , 似乎便是梦的天堂 。 张瑜不禁被一种愿望所控制 , 那就是到美国深造去!
张瑜首先向深爱着她的丈夫张建亚说明了自己的愿望 。
“你难道就没有想过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吗?”张建亚非常真诚地说 , “在国内 , 你是观众的的偶像 , 出国后你将失去一切 , 你面临的将会是一个遥远而不可知的世界和种种意想不到的挑战 。 \"“无非是要吃苦 。 ”张瑜很平静地说 。 “可是 , 你想过我们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家吗?”张瑜的眼角一下子便挂满了眼泪 。 “别难过 , 我会回来的 。 ”她轻轻地说着 , 然后便无声地抚摸着深爱着的丈夫 。
她只能这样 , 是呀 , 古今两难全 , 在爱情和事业之间 , 上帝往往只允许你作出一个选择 。 而这个选择常常是痛苦的 , 张建亚毕竟是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的 。 他们之间那十多年的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
自从1973年张瑜和张建亚进上影厂演员剧团培训班 , 他们就形影不离 。 当时 , 张瑜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 , 常信心不足 , 但张建亚却常常对她说:“你会演上主角的 , 努力争取出线的那一天吧!
1978年 , 张建亚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 , 要去北京学习 , 张瑜第一次感到失落的惆怅 。 1981年 , 当张瑜获奖后 , 又是张建亚给她拍来电报庆贺说:“祝贺你终于出线了!\"
1982年 , 刚刚拍完由董克娜执导的《明姑娘》 , 又匆匆在由孙道临执导的《雷雨》中扮演四风的张瑜 , 终于和张建亚喜结连理 。 张瑜为此特地请了半天假 , 陪伴着丈夫渡过了一个新婚之夜 。 如今 , 张建亚又怎能不理解、不支持张瑜呢?
1985年末 , 张瑜怀着一腔热情和对未来艺术前途的美好设想 , 带着对丈夫的依恋 , 从上海出发 , 飞越了浩瀚的太平洋 , 降落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 , 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
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是艰难的 。 首先摆在张瑜面前的是语言障碍 。 张瑜初到美国 , 英语不佳 , 这就使得这位电影明星一下子成为一名“聋哑人” , 使往日社会的宠儿一下子变得默默无闻 。 在这里 ,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求生者 。 角色的突然转换 , 令张瑜难以承受 。 但是 , 她凭着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信心 , 终于顽强地走过了这一艰苦的历程 。
对张瑜来说 ,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闯过语言关 。 一开始 , 言语不通 , 使她寸步难行 。 亲戚为她着急 , 而张瑜自己就更着急了 。 每天 , 亲戚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教她几句日常用语 , 她自己也使出了全身的劲 , 把录音机贴在耳朵上 , 学得那么专心 , 一丝不苟 。 过了些日子 , 张瑜已具备了一些英语听说能力 , 她便又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一所语言学校 , 继续刻苦地学习英语 , 为了进一步增强语言的交际能力 , 同时也是为了生活 , 张瑜泡在了白人堆里 , 做保姆 , 打扫卫生 , 当家教 , 什么活都干 。
这无疑为她英语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经过刻苦的努力 , 不懈的学习;张瑜终于闯过了语言关 , 解除了束缚自己的一大障碍 。 这个成功 , 无疑给了她前进的信心 。
据张瑜自己说 , 她除了英语、日语 , 还学习了德语 。 闯过了语言这个大关 , 张瑜面临的却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 更加艰难的挑战 。 美国梦是个人奋斗的梦 , 在美利坚这块年轻的土地上 ,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观念是行不通的 。
要想使自己的那多彩的梦成为眼前的现实 , 你唯有奋斗 , 奋斗 , 再奋斗 , 别无他路 。 张瑜也深深地感到光靠亲戚的扶持是不行的 。 同时 , 由于她的经济担保人“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很不景气 。 张瑜不得不像其他留学生一样 , 走上打工这一艰难的路 , 以支付昂贵的房租和学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