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视角|夏天穿着舒服的很啊!,古人这件“衣服”


全视角|夏天穿着舒服的很啊!,古人这件“衣服”
文章图片
竹子的导热系数很低 , 和玉石、象牙一样 , 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 , 玉石、象牙都是珍稀宝物 , 而竹子却随处可见 , 因物美价廉 , 古人很早就以竹篾编织席子用来纳凉 。
民间传说 , 很早以前 , 安徽天柱山有个砍柴的樵夫叫姚焕奎 , 他上山砍柴 , 忘记了带捆柴的绳索 , 正犯愁的时候 , 忽然发现眼前有一片绵竹林 。
姚焕奎于是就砍下一根绵竹 , 用砍刀破成非常细的蔑丝 , 然后以蔑丝拧成绳索捆柴 。
姚焕奎以绵竹蔑丝拧绳索这事儿传开之后 , 人们就开始用这种竹绳编织竹席、竹鞋、竹篮 。
夏天 , 竹鞋穿在脚上感觉非常凉爽舒适 , 竹席冬暖夏凉 , 夏天躺在上面 , 吸汗降暑 , 是很多富贵人家夏季用席的首选 。
《歙[shè]志》记载:竹子可以制作出“筐、篮、匣、盒、笠、橱、席”等多种竹制品 。 徽州还出现一种竹制的衣服 , 谓之“竹丝衣”、亦称“竹汗衫”、“隔汗衣” 。
清朝嘉庆年间进士吴清鹏在《竹汗衫》一诗中写道:“断竹续竹无寸长 , 千丝万丝网在纲 。 穿成宛比珍珠琲[bèi] , 著处俄生鳞甲光 。 刻画冰肌见姑射 , 点污清泪落潇湘 。 丈夫对客须盘礡 , 何必帘衣影里藏 。 ”
竹丝衣贴身穿在外衣里面 , 使外衣和肌肤隔开 , 便于散热排汗 , 促进空气循环流通 , 从而起到隔热纳凉的作用 。
炎炎盛夏 , 穿着这种竹衣 , 犹如穿着零排放、无污染的绿色空调 , 堪称避暑神器 。
制作竹丝衣的材料取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高山上的一种野生小竹子 , 取竹稍细如丝的部分 , 切割成小段 , 以结实的丝线串联 , 编织成衣服的形状 。
为了防止虫蛀 , 竹丝衣还要经过高温蒸煮 。
各地的竹丝衣的形状大同小异 , 基本上都是对襟马甲的形状 , 也有马褂的形状 。
为了穿着舒适 , 竹丝衣的边缘都会用布料码边 , 腋窝部分留下缝隙 , 以线缝合 。
优质的竹丝衣讲究精密度 , 编织是否紧密 , 隔热效果和舒适度就会大不一样 。
竹丝衣编织工序、工艺复杂 , 穿久了出现断裂 , 需要工匠以精湛的工艺修复 , 因此形成了编织修复竹衣的特殊行当 。
清末秀才、民国军事理论家、教育家蒋百里的母亲杨氏就是编织竹衣的能工巧匠 。
杨氏出身竹编世家 , 自幼就学会了这门手艺 , 她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 , 编织竹衣 ,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教育儿子读书 。
【全视角|夏天穿着舒服的很啊!,古人这件“衣服”】明朝时期 , 南京夫子庙贡院曾是非常有名的科举考试中心 , 然而南方夏季酷热 , 考室狭小逼仄 , 如果处理不好考生的降暑问题 , 极有可能出现中暑现象 , 甚至有生命危险 。
竹丝衣应运而生 , 有了用武之地 , 考官允许考生穿着竹衣答卷 , 既解决了降暑纳凉的问题 , 又维护了读书人的体面 。
元代杂剧家乔吉写有《竹衫儿》:“并刀剪龙须为寸 , 玉丝穿龟背成文 , 襟袖清凉不沾尘……浃背全无暑汗……披野色一襟团 , 满身儿窥豹管 。 ”
由此可见 , 竹衣至少出现的元代 , 或者更早 。
全视角|夏天穿着舒服的很啊!,古人这件“衣服”
文章图片
女竹衣
古代文人士大夫讲究服装礼仪 , 即便是盛夏时节也不能随随便便 , 要穿着长袍广袖 , 衣冠楚楚 , 却要忍受高温之苦 , 有了一件竹制的内衣 , 透气隔热 , 暑热问题就可以得以缓解 。
还有一些人群在夏季非常依赖竹衣 , 如穿着厚厚戏服的戏剧演员、做法事的道士等等 。
随着服饰、纳凉方式的变化 , 现代人已经无法感受到竹衣的凉爽了 , 只能通过竹衣文物想象古人的夏季生活 。
安徽博物院藏有四件竹衣 , 品相完好 , 工艺精美 , 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服饰文化 , 探索古人避暑方式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