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原子尺度上的追逐|专访张强锋:为何27岁从零开始学生物

【编者按】
大至蓝鲸 , 小至病毒 , 生物的世界 , 可谓千差万别 。 但无论形态多么丰富 , 生命的奥秘却藏在蛋白质之中——它们好比构筑生命大厦的砖石 , 决定着生命可能具有的生物功能 。 要探究蛋白质结构 , 这就进入了微观的世界 , 是对纳米级别世界的窥探 。 1纳米相当于把一根头发丝切成5万份 。 要看清蛋白质结构 , 必须有“火眼金睛” 。
中国在蛋白质领域曾有杰出建树 。 上世纪70年代初期 , 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生化所、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生物系共同组成的“北京胰岛素结构研究组”测定了亚洲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猪胰岛素三方二锌晶体结构 , 这是中国结构生物学历史发展的起点 。
历经跌宕起伏 , 50年过去后 , 中国的结构生物学家再次站上国际科研队伍的前列 , 试图在近原子分辨率下探索生命的奥秘 。 在最近向世界级高水平之巅发起的攀登中 ,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下称“高精尖中心”)无疑是最耀眼的一支队伍 。
该中心于2015年在北京市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下应运而生 , 但该中心的力量积累则需要再往前推进20年 。 现年7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冷冻电镜先行者隋森芳即是早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 至今依然在该中心从事科学研究 , 并培育出不少当下的中坚力量 。
近日 , ****采访人员来到清华大学 , 专访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宏伟教授 ,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海涛 ,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员、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PI李雪明 ,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员张强锋 , 去年刚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新晋“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白蕊 。 通过这五位和高精尖中心深度交集的科学家向读者展现出:伴随着该中心的发展壮大 , 近几年来中国结构生物学如何再次站上世界前列 。
多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大部分重磅研究的“标配” 。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PI张强锋的实验室 , 则在单个实验室内将这种交叉学科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集结构生物学、基因组学、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多门学科在内 。
作为实验室的领头人 , 张强锋近日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笑着表示 , “可能像我这样拥有两个PHD的人也不多吧 。 ”
清华大学|原子尺度上的追逐|专访张强锋:为何27岁从零开始学生物
本文插图
【清华大学|原子尺度上的追逐|专访张强锋:为何27岁从零开始学生物】

张强锋
张强锋有着备受瞩目的起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 在这所校园里度过了整整10年 , 直到博士毕业 。 2006年 , 获得中科大计算机博士学位的张强锋心思却早已不在“不需要计算机的计算机科学”上 , 27岁选择从零开始:远赴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物理系的博士学位 。
“当时对生命科学特别感兴趣 , 纯粹是为了好玩 。 但我就想花特别多的时间真正搞清楚生命科学到底研究什么 , 因此我决定再去读一个博士 。 ”张强锋再度回忆起来 , 一个没有生物学背景的计算机博士的“第二个博士生涯”的最初选择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
9年时间 , 张强锋辗转纽约和加州 , 通过5年时间获得了第二个博士学位 , 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行了4年的博士后工作 。
“一个好的科学家 , 他不应被领域所局限 , 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追问科学问题 。 ”张强锋过去的选择或者仅仅基于这样一份简单的信念 。
中科大到哥大:11年攻读两个博士学位
张强锋起步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 且在中科大一待就是10年 。
“在国内一直学计算机 , 但我学的是理论计算机 , 也就是不需要计算机的计算机科学 。 基本在是数学的问题 , 比如说证明某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计算 , 计算机模型是否可以去做 。 ”对于这段已经过去14年的生涯 , 张强锋的总结略为简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