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位」“就吴亦凡他那尴尬演技,还有脸撕番?”( 三 )



看石原里美主演的《高岭之花》收视爆冷 , 在摄像机面前哭得梨花带雨就知道了 。

然鹅好的不学学坏的 , 这个日式词汇传入中国后 , 在如狼似虎的饭圈操作中 , 就变成了一番是顶流认证 , 倍儿有面子;其他的番位演员都是弟弟 , 都被碾压成渣……的奇怪印象 。

至于最后的作品卖相如何 , 票房如何?

没人在乎 。
于是演变成了现在的娱乐圈怪像——演员们只争荣耀 , 不背KPI 。
对于撕番位这个事情 , 柏林电影节影帝廖凡老师曾经有过这样的辛辣点评:

有时没事就撕番位?

证明这帮人也没什么正经事可干吧 , 一看就是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的样子 。
流量饭圈下场 ,

文艺作品变成资本博弈 。

这次《青簪行》轰轰烈烈的撕番位闹剧背后 , 只是粉丝、流量干预影视剧创作的一个缩影 。
从技术上讲:

粉丝经济下 , 头一次粉丝的权重那么高 。 粉丝干涉爱豆选角 , 制造舆论倒逼资本和剧组 , 仗着流量恣意改设置……已经成为了贵圈惯例 。

自己的爱豆要最美角度最好位置最佳 , 一没给到最好的配置 , 粉丝就撒泼滚打胡搅蛮缠 , 完全无视了一部影视作品应有的质量和完成度 。

从资本角度讲:
最近几年 , 影视作品质量参次不齐 , 其中不乏有宣称1亿、3亿砸重金的大制作 。

但大多数资金都是砸在了演员的片酬上 。
举个栗子 。 抠图宝贝在《孤芳不自赏》中 , 0演技也甚少出场 , 画面全靠绿幕抠图 , 也拿下了8000万的片酬 , 而且被曝光后并未影响其发展 , 照样接综艺赚个盆满钵满 。

但在流量和资本操控的影视剧市场 , 编剧和导演逐渐沦为配角 , 演变成为资本和流量打下手的“工具人” 。
谁都有资格对编剧指手画脚 , 低廉的薪资和办公楼搬砖社畜没有两样 。

作为观众 , 大家常年吐槽现在的国产剧仿佛老太太裹脚布“又长又臭” , 主线支线混乱 , 剪辑魔幻 。

一部剧拍砸了 , 大家半是戏谑半是威胁地说:“要给编剧寄刀片 。 ”

但从行业角度来看 , 这黑锅编剧真的背不起 。
《香蜜沉沉烬如霜》的编剧张鸢盎曾被网友骂到出面回应 , 承认剧集的确注水 。

本来根据签署的合同 , 编剧团队制作的是36集的剧本 。 但被片方通知该片会拍成50集的长度 , 编剧团队考虑到过度延长剧集会破坏故事结构 , 讨论过后提交了43集剧本 。

结果制作完播出时候 , 发现通过各种剪切 , 被“注水”到63集 。
而且片头的编剧署名、总编剧位置被制片抢占 , 真正创作的编剧团队变成N位编剧名单中渺小的一个名字 。

此事曝光后一度引发双方的互撕 。

但就这一部剧足以看出了国产剧市场中 , 编剧的卑微 。

编剧明明是一剧的灵魂 , 却人微言轻 。
前阵 , 有这样一个热搜:“好编剧有多重要?”

话题下引用了李安、张艺谋、姜文等著名导演和演员对编剧的看法 。

张艺谋导演说:“中国最缺的还是好编剧 , 中国电影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剧本 , 剧本不成熟是先天的问题 。 ”

但影视剧市场对编剧的轻视 , 决定了:

如果导演制片人和投资人不给话语权 , 再好的编剧也没有用 。
为了应付演员、资本和粉丝的干涉已经精疲力尽 。
编剧等从业者根本难以呈现作品 , 更别提有更高阶的艺术追求了 。
拼演技不如争番位?

这种贵圈魔幻可以休矣
说到底 , 一部作品要口碑好 , 能打高分 , 离不开从导演编剧、主演配角群演、物料灯光布置服饰妆化、后期特效宣传营销等等环节里 , 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