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勤洗手、用公筷、更加关注自身健康 务工者卫生习惯悄然改变
勤洗手、用公筷、更加关注自身健康 务工者卫生习惯悄然改变
阅读提示
疫情发生后,戴口罩、勤洗手、使用公筷已经逐渐成为不少务工人员的日常习惯,尽管从公众卫生意识觉醒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需一定时间,但改变正在悄悄发生……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媒体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更加注重个人卫生,更勤洗手了、习惯戴口罩了、采用分餐制了、不吃“野味”了、游玩先预约了……日前,采访人员采访昆明多位外来务工人员发现,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都越来越意识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更加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有一次我出家门就发现自己忘了戴口罩,当时感觉整个人像‘裸奔’一样,太不安全了!于是我就匆忙赶回家,戴上口罩才再次出门!”5月20日上午,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红星天悦小区项目部钢筋工邓学清和工友聊天时,一句幽默的话让在场的人不禁笑起来 。
多位工友表示,疫情期间,出门戴口罩是必须要做的事,这不仅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他人 。
疫情发生后,邓学清和很多工友一样,尽量不出门,出门必戴口罩 。随着逐步复工复产,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邓学清复工后每天更换口罩的频率也较高 。“疫情的发生,让我更加懂得了怎么保护自己,现在已经让戴口罩成为了我的一个日常习惯 。”他说 。
家住昆明杨家村社区侬正芬是昆明客运段的乘服员,她和丈夫都是从云南红河州农村来昆明的“打工族”,以往只有在周末才会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 。
“疫情发生后,为了减少病毒传播,我特意买了消毒用品,并且每天都会和丈夫按照科学规范的方式,对家里的地板、桌椅、卫生间、厨房等进行消毒 。”侬正芬表示,这段时间,每天看着整洁干净的家,心里很舒服,也感觉安心 。
“随地吐痰、流动吸烟的现象都在减少,可以说,大家的卫生习惯正在改变 。”在昆明一家温泉酒店做服务员的邵敏能感觉到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 。每天上班带一包纸巾,乘电梯时用纸巾垫着手按键;搭乘公交车时事先戴好口罩,打开手机上的健康码,上车后则尽量与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用酒精消毒……每天重复这些程序,已成为了邵敏的习惯 。
好习惯就要保持下去
而在昆明一所中学做保洁员的徐桂芝除了经常对家里进行科学消毒外,还养成了与家人吃饭时使用公筷的习惯 。
徐桂芝告诉采访人员,出门前戴口罩,进门后洗手、消毒、再去厨房做饭已经是每天的“标配”流程 。“原来和家人吃饭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现在想想确实很不卫生 。关键时期就餐用公筷,不仅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也是对家人的健康负责 。”
让徐桂芝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在她的带动和倡导下,她的同事、朋友在与其家人共同就餐时,也慢慢养成了使用公筷的习惯 。
“以前没觉得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注意那么多条条框框 。”邵敏表示,这次疫情以及相关卫生常识的宣传,她发现原来之前许多日常习惯都是不卫生的,比如家里长辈经常会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吃,这有可能将幽门螺旋杆菌等传染给孩子 。现在,她更注重家人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问题 。
家乐福南亚店值班经理邹凯介绍,从春节前开始,消毒液和洗手液等就成了热销产品,甚至一度断货 。随着疫情逐渐平稳,家庭卫生清洁产品销量有所下降,但也仍要比疫情前高出1.5倍 。
习惯需要培养,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多位专家和受访者表示,好习惯就要保持下去 。此次抗疫中形成的公共卫生常识、生活和社交习惯,可上升为普适性的行为规范,凝聚成现代社会的治理智慧,并真正成为公民普遍遵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 。
职业病问题仍不容忽视
“以前都没太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疫情期间,公司和社区为我们做了健康常识普及,现在我和家人尤为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中建三局昆明分公司保洁工吴仕芬说 。
推荐阅读
- 犯罪|为爱“痴迷”挪用公款,潜逃20年耗尽青春年华
- 推荐|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果蔬防疫指引,加工处理及进食前后都要洗手
- 道歉|把自己当明星了?小乐言再次发博:不应该占用公共资源,给火星包道歉
- 注意低龄幼儿疫情防护!临时手卫生不能替代认真洗手
- 注意低龄幼儿疫情防护!临时手卫生不能替代认真洗手
- 明星照片|乐言再次发声:放过我家人和朋友,占用公共资源对不起
- 中山:占用公共停车位现状总体有改善,老旧街区仍突出
- 洗手间的门|女租客称洗澡时遭合租男破门而入 事件始末详情曝光男子的回答亮了
- 滥用公权填私欲 透视公职人员沉溺网络导致贪腐问题
- 英国|华为回应英国禁用公司5G设备:有损英国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