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美“再现师骂”,为何这算正能量?

近日 , 黑龙江鹤岗13岁男孩“钟美美” , 因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模仿师骂”的视频 , 受到广泛关注 。 但随后 , “模仿师骂”的系列视频相继下架 , 甚至 , 有传闻称“钟美美”被当地教育部门“约谈” 。 不过 , 之后“钟美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回应称“约谈”是谣言 。 可是 , 紧随其后 , 教育部门在回应舆论的质疑时 , 却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有接触 , 是希望引导孩子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 。对于这样的局面 , 其实已经“很直观” 。 坦率地讲 , 就是“钟美美”模仿师骂的视频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后 , 当地教育部门有些“不满” , 所以让“钟美美”所就读的学校进行“私下引导” 。 至于“核心纲领” , 就是“正能量” 。 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去表现被模仿对象的“优良品质” , 至于“劣根性”不要碰 。说实话 , 对于这样的“正面引导” , 作为“钟美美”和他的家人来讲 , 虽然不至于惊慌失措 , 但起码觉得“问题很严重” 。 所以 , 把“模仿师骂”的系列视频相继下架 , 也就不难理解 。 但是 , 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 , 却触发舆论的普遍反感 。 因为 , “钟美美”只是抽象化的表演 , 又没有指名道姓 , 本是艺术范畴 , 何来“正负能量”一说?当然 , 如果 , 硬要是把“模仿师骂”的表演形式归类 , 可以往“真人秀”和“现实主义艺术”上“靠一靠” 。 至于“能量正负”来讲 , 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 。 并且我们会发现 , “钟美美”模仿“师骂”的视频之所被津津乐道 , 是因为类似的“师骂人设”确实是存在的 , 而非因为“钟美美”的模仿才存在的行为 。并且 , 作为舆论的关注逻辑而言 , “钟美美”再现“师骂”可能只是无数热点中的一个 , 人们感慨过 , 回味过 , 可能就过去了 。 但是 , 就因为“视频的下架” , 让本来简单的事情 , 再次被复杂化 。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 就是当地教育部门担忧“群众被带坏 , 老师被黑化” , 可“群众”却认为教育部门过虑了 。所以 , 回到“钟美美下架模仿老师视频”的问题上 ,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 , 对于“艺术表演”的态度和认知 , 到底该如何有的放矢?并且 , 对于“正负能量”的理解 , 是否要警惕“一套逻辑”?而这背后的隐忧 , 着实值得深思和追问 。“钟美美”所模仿的“师骂”是源于现实的 , 要不然是不会触发舆论关注的 。 所以 , 仅凭“这一点”就应该“鼓励” , 而非“施压” 。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 “真正的师骂”才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 而作为“钟美美”来讲 , 不过是将丑陋“揭发出来” , “呈现出来”而已 , 就社会性的功能来讲 , 更像是一面“照妖镜” 。说实话 , 哪个学校里 , 都有几个“会骂人”的老师 , 这些老师不乏是“教霸” 。 很多时候 , 学生们回首求学生涯的时候 , 会发现 , 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些“会骂人”的老师 。 他(她)们有可爱的一面 , 也有可憎的一面 。 可爱的是 , 他(她)们愿意跟学生赌气 , 可憎的是 , 他(她)们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 , 也会把歇斯底里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些问题严重吗?严重到影响不好吗?可能并不见得 。 因为 , 老师也是人 , 难免也会被“神兽们”气到失控的地步 。 甚至 , 对于很多家长来讲 , 也正是在这场疫情中 , 才体验到老师们的不易 。 因为 , 面对“神兽们”的无理取闹 , 讲道理永远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 , 比起“完美式”的包装 , 真实的残缺表达 , 才是最好的“正能量” 。 我们可以让“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良性一面” , 也可以让“钟美美”模仿老师的“丑陋一面” , 因为 , 只有如此 , 才能让正在经历学生生涯的孩子们 , 感到不那么“人格撕裂” 。与此同时 , 也能让家长们知道 , 原来老师们也非圣贤 , 他(她)们会生气 , 他(她)们会歇斯底里 。 很多人觉得 , “这样的老师”是在浪费课堂时间 , 可是 , 当一个老师总是得不到尊重的时候 , “骂几句” , “发泄几句”又能怎样?难道只允许“神兽们”乱作为 , 就不允许老师“以正视听”?不得不承认 , 这其实“很双标” 。 很多时候 , 我们在看待抽象的批判性紧急集合时 , 会发现有些尴尬 。 但是 , 作为正常人来讲 , 如果没有情绪 , 没有是非 , 也自然就难有教学激情 。 所以 , 平心而论 , 是不是热衷“师骂”的老师们 , 都还相对比较有责任 。所以 , 对于“钟美美”所模仿的“师骂” , 其实感受更深的应该是“社会浪” , 也就是历经社会维艰后 , 在被触发的记忆中 , 总有一些“师骂”让人挥之不去 。 很多时候 , 可能更多是“感到可爱” , 而非只是“丑陋的扑面而来” 。 所以 , 就舆论影响而言 , 可能并不会“一边倒” 。甚至 , 人们最终的“落脚点” , 只会停留在“钟美美”的演技层面 , 并不会过多的联想什么 。 就跟“影视剧”中的人物塑造一样 , 如果只是一味地“脸谱化” , 就会让人觉得不够真实 。 当然 , 作为老师应该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 但是 , 在被“神兽们”逼到绝境的时候 , 发一下火 , 畅快淋漓的“骂一场” , 何尝不是一种“真情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 也正是“世俗的尺度过于双标” , 才导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 我们既然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老师的样子 , 那么也要要求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 , 要不然 , 只要求老师“一板一眼” , “正襟危坐” , 而学生在堂下嬉皮笑脸 , 只能培养出更坏的学生 。要知道 , “正能量”可以锦上添花 , 却不能包治百病 。 于此 , 就“正能量依赖症”而言 , 也是要引起重视的 。 说实话 , 群众都还没有玻璃心 , 当地教育部门却觉得群众可能被带坏 , 这到底是什么逻辑 , 真的该有所反思才好 。 要不然 , “拍脑袋”的治理只会被笑掉大牙 。虽然 , “钟美美”强调 , 是自己想换风格 , 认为“群众”已经看腻“模仿师骂”的视频 。 但是 , 从他最新模仿“志愿者”的视频来看 , 貌似批判性已经全无 , 留下的只是“伟光正”的人设 。 而这其中的逻辑 , 确实耐人寻味 。 甚至 , 绝大多数人觉得“不够真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所言 , 演员需要收集的是可以激起人类情感的素材 , 当你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 , 并从中寻找创作素材之后 , 你就该去研究我们创作赖以为基础的最重要的 , 最鲜活的情感素材 。 可是 , 当“钟美美”发现 , 素材原来是分“正负能量”时 , 模仿就只能陷入溃败之中 , 演技再好也难免显得拙劣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