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上)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上)
作者:童达清
第651期
水东镇位于宣州区(宣城县)东南部 , 地形多样 , 山清水秀 , 是居家建业的好地方 。 其东部、南部为丛山峻岭 , 发生战乱匪患时又可避处深山 , 因而成为太平天国后湖北移民移居宣城的首选地之一 。
今水东镇居民多为湖北移民后裔 , 为摸清当年湖北移民概况 , 笔者先后多次走访了镇区和稽亭、祁梅、前进、东胜、七岭等几乎所有行政村 , 掌握了家谱、墓碑等第一手移民资料 , 并走访了部分移民后裔 , 对清末湖北移民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 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
湖北|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上)
本文插图

一、湖北大规模移民的背景与动机
战后湖北填江南 , 有其客观的因素 , 也有其主观的动机 。
其一 , 湖北虽也饱经战乱 , 但山区各县人口损失不大 。 以应山县(今广水市)为例 , 应山县面积2675平方公里 , 咸丰十年(1860)有人口423229人 , 人口密度达158人/平方公里 , 超过了现今我国140人/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 。 正如同治《应山县志》卷十五《户口》所说:“应至咸丰年 , 山陬水澨 , 村舍鳞鳞 , 几有人满之患 。 乱经发捻 , 锋镝久矣 , 然犹家有闲丁 , 野无旷土 。 ”人多田少 , 自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
其二 , 政府的宣传诱导 。 此有专节讨论 , 这里不再赘叙 。
其三 , 湖北连年发生水旱灾害 , 迫使部分农民“负耒耜 , 走吴越 , 离乐土 , 垦荒芜” 。
其四 , 也有部分移民将此看成是寻找新的发家致富的契机 , 如《宣宁段氏宗谱》记段世春“有见有识者也 , 株守故园 , 非其所愿 , 莺迁乔木 , 实其所能 。 人曰惟楚可居 , 公曰惟吴可处 。 盖以宇宙之大 , 俯仰虽宽 , 闹市长街 , 嚣尘不免 , 穷乡僻壤 , 大业难营” , 因而毅然携家移居宣城 。
湖北|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上)
本文插图

二、湖北移民迁徙的时间与区域
水东镇部分湖北移民信息调查表
湖北|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上)
本文插图

湖北|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上)
本文插图

另据1990年版新《应山县志》卷二记载 , 尚有颜氏、熊氏一支迁至水东等地 。
据上表可知 , 迁徙水东的湖北移民最早是在同治八年(1869) , 在此之前同治四年(1865)之后 , 未见样本;且来源地均属德安府辖应山、随州、安陆等州县 , 此当与政府的有意引导与安排有关 。 其好处是移民之间容易沟通 , 不易产生大的矛盾 , 能够得到暂时的社会稳定;其弊端是 , 移民势力坐大后 , 与土著或他省移民容易产生纠纷 。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 , 宣城知县黄祺年鉴于不断滋生的土客矛盾 , “湖北客民最为强盛 , 河南客民少于湖北 , 亦颇滋事” , 遂禀请上宪严禁客民流入宣城 , 并在湖北各地及《申报》等各大报刊广泛张贴、登载《客民禁入皖省宣城示》 , 但并未能阻挡这一移民趋势 , “客民因亲及友 , 仍是络绎而来 , 岁无虚日 。 ”如上表中的姚福禄、王宗清均是光绪初的移民 , 段学富、丁少福等更是迟至光绪中后期才“因亲及友”而来 。 直到抗日战争前 , 这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移民大潮才基本停止流动 。
湖北|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上)
本文插图

湖北移民在水东的分布 , 皆在农村各团村 , 未见有落户镇街之记载 。 究其原因 , 当是因镇街相对生活较好 , 其失主产业为土著先一步占据;水东原商户多为泾县、太平、徽州商人 , 战乱时逃逸而去 , 乱后自然很快重归 , 较之湖北移民 , 他们有天然的地理优势;移民多为农民 , 基本无文化 , 缺少经商经验和销售渠道 , 语言交流也存在障碍 , 居住镇街往往意味着失去生活的依靠 , 自然不是他们的首选 。 民国时期 , 水东街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移民经营的商铺作坊 , 如“熊逢昌”“李泰兴”等 , 说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 , 他们已经完全与迁徙地融为一体 , 并取得了事业上的初步成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