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烩历史为何到了剧中却成了破案高手,究其何故?,包拯只是铁面无私
近些年 , 推理话题十分热门 , 于是便衍生了许多以推理探案的电视剧 , 如前些年的《心理罪》和《法医秦明》等等 , 又如本来今年春节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 , 这些无一不是以推理情节情节为主 , 为何推理剧如此火热呢?究其原因是情节紧凑、烧脑、层层深入 , 让观众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
文章图片
说起国内推理剧的老祖宗 , 我估计首当其冲的便是《少年包青天》 , 如果还有的话 , 那就是本人孤陋寡闻了 , 说起《少年包青天》 , 观众们首先会想起一张黑脸、头顶一轮弯月的经典形象 , 但是 , 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这幅形象?其实不然 , 我们现在认识的包拯主要是影视形象 , 而影视素材主要来源于小说情节或其他文本 , 因此 , 才有了那么一个经典的"包青天"形象 , 正应了那句 , "艺术来源于生活 , 却又高于生活" 。
文章图片
回顾正题 ,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真的是一个探案高手?其实也不是!根据历史记载 , 真正的包拯其实是一个白面、清秀小生的形象 , 放到现在估计就如当红明星一样白净端庄 , 而且 , 包拯也不是探案高手 , 他查办的都是一些小案子 , 一些很小的案子 , 只要做到细心分析、按律按法 , 公平公正就可以了 , 那么为什么后人会把包拯"神话" , 还把他弄成一副黑脸黑炭形象 。
文章图片
其实 , 这一切也是因为包拯自己本身 , 虽然他没有探案入神的手法 , 也没有运筹帷幄的师爷公孙策 , 更没有展昭王朝马汉等武功高强的护卫 , 但是 , 他真的就是公正廉明 , 铁证无私啊!历史上 , 人们都喜欢用一种颜色去描述该人品格 , 比如关羽就是红脸 , 代表忠勇无比 , 曹操就喜欢白色 , 代表奸诈滑头、反复无常 , 因此 , 后人也用了一种颜色去衬托包拯 , 在古时候 , 铁就是黑色 , 如碳一样 , 因此 , 人们就渐渐地把包拯变成了一个黑头月牙的形象 , 正好对应包拯的铁面无私 。
文章图片
好了 , 包拯的形象确定下来了 , 那么问题来了 , 好像"包公"除了铁面无私之外就没其他能力了 , 那怎么办呢?于是后人便绞尽脑汁去想 , 慢慢地终于想到了 , 从判案入手 , 但是判案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 , 传人过来 , 人证物证俱在便可以断案 , 这没什么意义好讲的 , 于是 , 人们就把案情的复杂难度加大 , 搞得扑朔迷离、光怪陆离 , 与此同时 , 赋予包拯聪明绝顶的头脑、心细如丝的缜密、运筹帷幄的师爷以及武功高强的护卫等等 , 于是 , 史上"断案如神"的包拯就这样诞生了 , 那在明清时候 , 戏曲、小说、话剧等形式十分活跃 , 包拯的形象就流传开来 。
文章图片
到底历史上的包拯断了什么案子呢?相信大家一定都想知道吧 , 传闻 , 包拯就断了三个案子 , 真的!就三个案子 , 和电视剧上一比 , 简直少得可怜 , 那么包拯断了那是三个案子呢?根据记载 , 这三个案子就是"割牛舌案"、"匿金子案"和"狸猫换太子案" 。
文章图片
那么就从"割牛舌案"入手 , 包拯是怎么侦破案件的 , 传闻 , 包拯在扬州天长县做县令时 , 有一次 , 一位老伯向他告状 , 说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 , 包拯想了一下 , 发现没有实质证据 , 便心生一计 , 于是他跟老伯说 , 反正你的牛已经被害了 , 还不如把牛处理了 , 拿去卖肉 , 或许还能得回一些钱财 , 老伯听了 , 觉得好有道理 , 于是匆匆赶回家把牛处理了 , 又把牛拿去卖肉了 , 得了不少钱财 , 后来 , 有人见老伯卖肉得钱了 , 于是心生痒痒 , 最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包拯 , 因为那时官府是不准让人随便处理牛的 , 因为牛在古时候是重要的劳动力 , 可以帮人干活的 , 谁知 , 包拯等的就是他 , 待他过来告状后 , 二话不说便差人将他拿下 , 因为除了犯案的人 , 不然谁也不会那么关心哪位老伯 , 也不会在老伯卖肉得钱后 , 跑过来告状 , 因为犯案的人分明是和老伯有矛盾才会去犯罪 。
推荐阅读
- 玖慕华夏|一个能胜过吕布,一个打得过关羽,为何都不受重用?,刘备两员大将
- 融睿历史|竟不如一位口吃的大臣,汉朝那些事18:在刘邦眼里戚夫人夜夜哭泣
- 星稀月暗|正史上的汉昭帝刘弗陵是个怎样的人?
- 南挽歌声|为何他却能得到皇帝赏识得以善终?,宋徽宗对梁山好汉忌惮不已
- 历史将军令|而是将人性看透了,为何郭嘉会算得那么准?他不是神
- 生活中的风尘|历史上的兰陵王与民间流传有何不同?其母何人?引来种种猜测
- 千谈历史|此人大喊: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他是谁?,听闻诸葛亮去世
- 晋公子|汉武帝却为何拒绝封赏他?,揭秘漠北之战:卫青成功击溃单于主力
- 匆匆人生|却引发关羽之死,这是为何,诸葛亮好意拥戴刘备为汉中王
- 慧心莉莉|为何不平等条约都让李鸿章去签?,晚清中兴名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