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潮流网站Polyvore突然消失,上周被时尚电商SSENSE收购」?
4月4日早上10点,Polyvore内部宣布Polyvore出售给了Ssense的同时,产品主体会被整体shut down,给整个团队带来的不仅是震惊,伤感,甚至是有点愤怒。
作为Polyvore当时唯一的一个产品经理,其实很早就听到了收购风声,秉着学习的精神依然选择加入,是知道陪伴的时间也许并不会长,但竟没想到却是陪Polyvore走了最后一段路。
从Polyvore shut down当天,Polyvore的铁杆粉丝们在Twitter上呼吁#BringbackPolyvore,到后来陆续好几个创业团队找到我,希望让我给点他们如何更好的成为接盘侠的建议,我是觉得我应该为Polyvore写点什么,总结下我在Polyvore这半年里学到的东西,供大家探讨。同时也是为Polyvore的黯然落幕,献上我的祭奠。
Polyvore的历史
Polyvore的创业故事,算是很传奇了。网上有很多资料,我也不过多复述了。总结一下,我认为有至少三个亮点:
首先,2007年创立的Polyvore,在三个原始的创始成员中,有两个人是华人。从Yahoo的同事,变成创业合伙人,最后又被Yahoo收购。这在硅谷华人圈里是非常可圈可点的创业经典案例。
另外,在直男Geek扎堆的硅谷,Polyvore也是独树一帜,作为了Fashion Tech的行业标杆和成功代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去年刚上市的另一家时尚订阅公司Stitch Fix的创始人兼CEO Katrina Lake也曾在Polyvore实习过。这无疑也给Polyvore增加了一点传奇色彩。
当然,最传奇的,莫过于后来“被”创始人的CEO的华丽转身。来自香港的Jess Lee,从一个对产品不满的早期客户,到加入团队成为第一个产品经理,提拔成CEO,并成功让公司卖身Yahoo退出。最后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红杉投资第一个女性合伙人。
Polyvore的成功迷思
Polyvore在外界看起来固然光鲜亮丽,我也正是抱着各种学习的态度在17年末加入了Polyvore。但是在加入之后,我发现Polyvore和我想象中的情况确实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后来我与很多行业内的其他伙伴交流的时候,我也发现,大家都对Polyvore的产品认知都有一定程度的偏差。甚至最终Polyvore的买家Ssense最后对Polyvore的决策,都让我怀疑它是否真的了解Polyvore的产品和商业逻辑。
尤其,是那些行业领域中的创业者们。因为看到了Polyvore仓促决定下架而愤怒的狂热粉丝们,呼声阵阵的要求Polyvore的回归,大家都敏锐得看到了机会,于是纷纷在最短的时间内承诺粉丝做出Polyvore的替代品。或Indiegogo上向粉丝众筹,或在Instagram上猛打广告,或在官方博客上声讨Polyvore的不人性。终究都是为了想接盘这批粉丝,获得创业阶段的第一个爆发。
当我面对这些创业者,听到他们激动的声音都在颤抖,我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矛盾的。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他们。
说起来,思路和举措都是没错的。我也做过创业者。创业者当然要谋求任何可能成长,尤其是看起来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空挡。但是以我对这些用户的了解,他们之所以狂热,是因为他们就喜欢Polyvore的编辑功能,做出来特定的内容形式,以及已经在Polyvore上面多年以来积累的社交关系和UGC内容。这些粉丝即使能够短时间内被接盘,产品能有小规模的增长。但如果之后产品形式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依然会离开。因此长期对于创业者想要做的事情有多大帮助,因产品定位而不同,是很难讲的。创业公司的时间何其宝贵。如果是为了要接盘,而耽误了自己的产品计划和方向,也许得不偿失。
更主要的是,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认为,Polyvore的成功,不可复制,也不建议复制。
Polyvore作为一个产品,虽然最终的结局让人唏嘘感叹,但是Polyvore从商业运作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对于创始团队,投资人和公司员工来讲,都算是一个非常成功而可喜的结果。Polyvore在2015年最鼎盛的时期以2.3亿美金卖给Yahoo。其中很多原因来自于创始团队的优秀,公司文化的优秀,以及员工能力的优秀等等硬性因素的叠加,再加上了一点点的时机和运气。这个成功,首先就很难复制。
这里,我重点说下产品的不可复制性。
Polyvore作为一个产品的成功,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
SEO做的早,也做的非常好,由此为Polyvore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流量和盈利社区方面,编辑器简单易用,使得用户粘度非常高,并且用户口碑非常好10年时间积累了200多家fashion retailers的合作关系
你也许会说,这些成功,看起来是可以有机会达到的啊,为什么又说不建议复制了?这就得提到Polyvore的‘生前’真实的状态。
在排除一些客观因素以外,这里,我还是主要想说,Polyvore作为一个产品,最终黯然离场的核心产品问题。
首先我先说Polyvore的产品定位。
官方的产品定位“Community-powered Social Commerce (以社区驱动的社交电商)”。由此,Commerce (电商)是定位,Social (社交)是与其他传统电商平台的Key differentiator。因为购物不是一个日常行为,所以Social承载的是带来流量,提高使用频率和转化的作用。
理想中的Polyvore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事实显然并不是如此。
我认为,Polyvore产品的核心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内容社区盈利模式
首先说内容社区。
众所周知,Polyvore内容社区维护的好,用户粘度高。这是事实。但是问题是,Polyvore真正活跃的注册用户并不多,而且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的有限。
原因是UGC内容的形式所决定的。
Polyvore的UGC内容形式 - Set一个简单易用的编辑器,从Polyvore庞大的服装数据库中挑选出感兴趣的产品,托拉拽,一分钟就可以拼凑生成出一个像样的Set,成为服装搭配的内容。好处非常明显 - 简单,易上手,还易上瘾。对于感兴趣的目标用户,前期的活跃度会非常高。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Polyvore的编辑器以及以它为基础创建的社区,却又有以下的问题:
UGC内容的使用场景太少,导致了真正留存下来的“内容生产者”非常少。大部分使用场景来源于用户的个人爱好,把它当做“单机游戏”,或者是艺术创作一般,表达自己对于时尚搭配的理解。另外有部分博客主把它当做内容生产工具;但随着博客的消亡,以及更多其他形式的图片分享社区出现,这部分的使用场景也越来越少。再加之作为UGC产品,行业标准来讲,生产内容者平均只占所有用户数的10%。能真正生产好内容的也只有1%。由此整体的Polyvore活跃用户数以及留存都非常不理想。内容形式单一,对于社区价值低,由此无法承载带来流量和形成转化的重任。相比于Instagram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网红“买家秀”,Polyvore的set在承载购物和时尚灵感的属性都非常低。这就意味着,这样的UGC内容,不仅对其他用户和平台的价值都很低,无法靠内容帮助平台吸引用户,也无法把用户转换成“购物用户”。内容形式缺乏创新和升级。中后期,因为Polyvore非常在意用户反馈和需求,担心更改工具和内容形式对‘现有用户’的行为进行干扰。所以虽然有过尝试,但最终没有在编辑器和内容上做突破性的创新和改革。最后,是服装领域内容社区相对单向社交的本质,对UGC内容本身质量提出了高要求。服装类的社区交互方式相对单向,是一个主从关系。由普通用户follow网红用户,点赞和评论,而很难形成有价值的双向讨论。这个特点即使是在Instagram上也是一样。跟其他垂直领域,比如美妆类需要交流使用感想,游戏类交流攻略心得,可以形成双向或多向沟通的内容社区会有很大不同。由此服装类社区活跃度更依赖内容本身能提供的价值。
然后是盈利模式。
幸。也不幸。Polyvore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但正因为太顺利的找到了盈利模式,所以团队自然有了对盈利的要求。慢慢的,整个公司的发展,重心过多得偏移到了盈利上。
再加之几年前,Polyvore的盈利模式以CPA (Cost Per Action) 转变成了CPC (Cost per Click)。这样的转化,虽让公司的利润暴增,却也因为要赚更多的Click (点击),未能更深入的针对购物用户体验而优化。这样也导致了从购物体验上,Polyvore没有提供足够的价值,可以转化和留住用户。
另一方面,Polyvore的SEO做的好,所以导致Polyvore前中期,流量过度依赖SEO。虽然因此带来了非常多的流量,但又因为CPC模式,Polyvore并没有尝试转化流量成为长期用户,而是让流量带来的用户直接点击到第三方网站上,以赚取利润,导致大量流量流失,连品牌名分都基本没赚到。后来SEO竞争变大,Google自己也做了Google Shopping,截取了大量的流量。加之收购后,Polyvore销售团队解散,损失了大批能够带来流量的B端大客户,导致Polyvore能被搜索到的单品数量大幅度下降,SEO排名大降,自然也导致了盈利受损。
SEO不能继续承担带来流量的大任,产品本身的价值又不足够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由此Polyvore的双指标持续飙低,也是能够能够想象得到的。
于是,真实的Polyvore,内容社区端,和电商端变成了独立的两个部分,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
写到这,也可以简单点评下Polyvore的两次收购了。
第一次的收购,可谓激流勇退,在最高点体面出售,得名得利。是非常好的business decision。
第二次的收购,惨淡仓促收尾,落的骂名。Ssense想买的显然是Polyvore在SEO上的流量。而看到这的你就可以想象,没有核心的产品和运营支持,这个流量也很快会随着Polyvore的消亡而变得没有价值。
灵感一来,我竟为Polyvore的生平顺手写了个打油诗:
前期定位有偏差
中期顺境没突破
后期成长天花板
两次收购化尘埃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Polyvore?
终上所述,我认为Polyvore曾经有过它的Product-Market-Fit。但是这个PMF只是针对它的社区端。而这个市场又太小,也没有盈利空间,并不能支撑Polyvore长线的增长。要想“make Polyvore great again”,就必须让Polyvore能够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 - 也就是购物需求,为帮助万千少女更好的买买买而做出实际的贡献。这里就涉及到要不怕得罪甚至敢于放弃现有用户,大改UGC内容形式,以及提高产品核心价值。要敢不顾利润短期飙低,把重心放到解决用户痛点,提高用户体验上。
可惜的是,现实是骨干的。一切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或者,在第一次收购的时候,Polyvore的结局,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仅以这篇文章,回顾和分享我的思考,不代表公司不代表团队,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同时也纪念我在Polyvore宝贵的半年,也走了不少弯路,学到了很多东西。
Thanks for taking me for the last ride!
■网友的回复
Polyvore是一个深受用户喜爱的时尚社区,起操盘手jess lee本来是一名谷歌产品经理,因为太热爱这个产品,主动邮件创始人加入公司,后来成为CEO。之后成为美国红杉资本第 11 位合伙人,也是红杉资本 44 年来首位女性投资合伙人。
Polyvore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社区运营手法,特别是比赛模块,可以让用户参加或发起一个特定的主题比赛,在这个主题下发布自己的搭配拼图板。因此而获得关注,超强的满足感。Polyvore的图片也非常美观,反映了最新的潮流单品,这些单品可以直接点击到源网站,为网站引流。Polyvore则收取引流费用。
SSENSE是一家加拿大高端时尚电商,因为没有进入中国,大部分人不知道。本来收购Polyvore,应该可以加强网站的社区和内容能力。但是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居然在收购后,就直接关闭了服务,强制引流到SSENSE官网。这个决策我觉得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SSENSE和Polyvore,本来业务没有冲突,收购应该是1+1\u0026gt;2 ,现在是1+1=1。
唯一的收获是用户信息,但是这些冷冰冰的信息和用户的热爱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类似的收购还发生在 boohoo收购Nastygal,也是只收购了用户信息。但是Nastygal当时亏损严重,而收购后,也没有关停网站,只是重新梳理了渠道和产品线。
实在不理解SSENSE此举的战略意义。
■网友的回复
今天打开Polyvore才看到 竟然消失的一干二净,瞬间崩溃。
我超级喜欢 Polyvore的时尚元素趋势那个模块,对我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怎样评价「潮流网站Polyvore突然消失,上周被时尚电商SSENSE收购」?】 现在SSENSE上根本没有这模块。 求高手推荐,哪个网站还有类似这样的时尚元素趋势模块?
推荐阅读
- 怎样看待qq附近女生把签名改成“猥琐大叔别来骚扰我”,但每天坚持刷新附近位置的行为
- 怎样改掉一被骂就会哭的性格?
- 刚成为客户经理,怎样发展客户
- 怎样变外向
- 怎样看待有求于你时热情十足,一帮完忙就翻脸不认人的人
- 可以理解人皆自私的本性,但每次面对自己有些自私的行为表现的时候 内心又很谴责自己,怎样克服这种心理
- 怎样让性格变得外向开朗一点
- 怎样消减别人的嫉妒心减少对自己的攻击
- 不懂世故,不会察言观色的人工作一定会受挫?该怎样进步?
- 啊啊啊啊啊悉尼留学安全问题,被各种自媒体吓到了,请问悉尼留学安全问题怎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