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二 )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 、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
“与弼之学, 实能兼采朱陆之长, 而刻苦自立 。”正如陈奇所言 , 吴与弼以一位程朱学者的身份, 主要关注的却是心学问题 。在他的心学理论中, 心既是一个认识主体, 又是一个伦理本体 。他的修养方法, 偏重于“敬以直内”“反求于心”, 径向心上求, 也注意到读书、日用间应接事物一类下达工夫 。
同前代多位大儒类似 , 吴与弼也将“明德”“新民”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同时他也认为:“明德、新民 , 虽无二致 , 然已德未明 , 邃欲新民 , 不惟失本末先后之序 , 岂能有新民之效乎?”要达到“新民” , 必须先明己德 , 欲明己德 , 就要向前代圣贤学习 , 加强自我修养 。吴与弼所指的修养 , 偏重于内心修养 , 而去除“心垢” , 乃是其内心修养中的关键之一步 。正所谓 , “人须整理心下 , 使教莹净 , 常惺惺地 , 方好 , 此敬以直内工夫也 。嗟夫!不敬则不直 , 不直便昏昏倒了 , 万事从此隳 , 可不惧哉!”“身垢易除 , 心垢难浣 。夫心 , 虚灵之府 , 神明之舍 , 妙古今而贯穹壤 , 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 , 本自莹澈昭融 , 何垢之有?然气禀拘而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为垢无穷 , 不假浣之之功 , 则神妙不测之体 , 几何而不化于物哉!”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吴与弼认为 ,心乃“虚灵之府”“神明之舍” , 是全身之主宰 。心本纯净莹澈 , 了无杂质 , 但一旦为外物所拘 , 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欲”便会导致产生无数的心垢 , 只有化去心垢 , 才能“化物”而不被外物所同化 , 最终达到“精白一心 , 对越神明”的境界 。
对吴与弼而言 , 化去“心垢”最主要的功夫 , 乃是将心“安顿在书上” 。吴与弼曾道 , “心是活物 , 涵养不熟 , 不免摇动 , 只常常安顿在书上 , 庶不为外物所胜 。”对其来说 , 读书不仅有增进知识这般寻常作用 , 更是他借以调节内心、自我修养的重要功夫 。吴与弼回忆在京求学时 , 他昼夜读书不间 , 而得精神无恙 。后十余年 , 疾病相因 , “少能如昔精进 , 不胜痛悼” , 其所惜非但为少读多少书籍 , 更为减退了读书以求涵养此心的重要功夫 。
晚年吴与弼读书又有所成 , 他于南轩“读《孟子》甚乐” , 加之“绿阴清昼 , 薰风徐来 , 而山林阒寂”的外部环境 , 使其有湛然虚明之感 。“邵子所谓’心静方能知白日 , 眼明始会识青天’ , 於斯可验 。”观《近思录》 , 吴与弼但觉精神收敛 , 身心检束 , “有歉然不敢少恣之意 , 有悚然奋拔向前之意” 。偶因病体衰惫 , 家务相缠 , 不得专心致志于圣经贤传 , 吴与弼即有“中心鄙诈”“外貌暴慢”这般严肃的自我批评 , 由此也可见其对读书以求净心这一修炼方式的认可之深 , 坚持之笃 。
正是通过读书 , 吴与弼重获内心之“静” , 有了安顿其心的处所 , 领悟到“天地自阔 , 日月自长” , 也使其“精白一心 , 对越神明”的目标有了切实可依之实现途径 。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吴与弼拒聘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力除闲气 , 固守清贫
自吴与弼十九岁弃去科举业 , 谢绝交往世俗 , 潜心于程朱理学 , 便已为其人生奠定了清贫的基调 。其日常生活 , 乃是“躬耕食力”“饭粝蔬豆” , 即使身为一代大儒 , 也要与诸生并耕以自养 。吴与弼言 , “乾坤及坎离艮震兑巽于所耕之耒耜可见” , 生活的艰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吴与弼 , 但在更大意义上 , 它为吴与弼的理论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 这种“安贫乐道”式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吴与弼的心智 。虽然年轻时吴与弼对此有过些许抱怨 , 但随时间推移 , 吴与弼逐渐不以为忧 , 反以为乐 , 晚年他曾自豪地表示 , “富贵不淫贫贱乐 , 男儿到此是豪雄 。然此心极 , 不敢不勉 , 贫贱能乐 , 则富贵不淫矣 。贫贱富贵 , 乐而不淫 , 宜常加警束 , 古今几人臻斯境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