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关志鹏老师不仅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深入 , 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 。 除了能文 , 还能武 , 关老师还是黔菜大师 , 今生无幸吃不到关老师做的美食 , 但读一读文章也是意味幽长 。 本文是关老师向本人投稿的一篇文章 , 不仅写了馄饨的历史 , 各地馄饨的不同特色 , 而且写的文笔细腻 , 情感丰富 , 现在分享给大家赏评 。
吃馄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 个中韵味 , 只有乐于此道精于此道者才能真正领略到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话说馄饨 , 这是一个有滋有味的话题 , 馄饨出现于汉代 , 南北朝时已经普及 , 有“天下之通食”的美称 , 由唐·李济翁 , 《资瑕集》中“馄饨以像混沌”而得名 , 唐·韦巨源《烧尾宴食单》里有“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的记载 , 说的是花样、馅料各不相同的二十四种馄饨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的称谓很多 , 宋人称“军饨”元人称“鹊突” , 新疆人叫“曲曲”、四川人叫“抄手” , 广东人叫“云吞” , 其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 可煮可蒸、可煎可炸 。
你们那里叫啥?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湖南人讲求实在 , 一碗面条中倒上半碗馄饨 , 成了“馄饨面”;
四川人调味独到 , 将油辣椒 , 麻油、酱油、白糖、姜葱、胡椒粉兑成滋汁 , 夹抄手沾食 , 谓之日“过桥抄手”;
上海人吃得别致 , 将青菜、五香豆腐干切细拌馅包成馄饨 , 煮熟捞出 , 放进温油内边煎边淋油 , 至皮呈金黄色时取出 , 配芝麻酱、醋、辣油同食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的馅料 , 反映了各地的特产和习俗 , 猪肉馅的 , 羊肉馅的 , 虾馅的 , 衬豆苗的、垫紫菜的…… , 河南有一种“鱼皮馄饨” , 是直接用捶茸的鱼肉包馅料的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的样式 , 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向往追求与审美情趣 。
那些飞燕形、荷包形、家书形、元宝形、枕头形、灯笼形的馄饨 , 玲珑剔透 , 美不胜收 , 代表着民众对太平盛世、吉祥如意的期盼 。
馄饨家族异彩纷呈 , 包罗万千 , 馄饨的精品 , 应是皮薄如蝉翼 , 馅经如流萤、青葱之绿似春池中浮萍、胡椒之辣如晨林中清新气息 , 一碗热气腾腾 , 恬香满口的馄饨上桌 , 总让人遐想;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晨曦薄雾之中 , 若隐若现地看到一群轻舒广神的荷花仙子在婆娑起舞 , 袅袅婷婷、婀娜多姿、充满浓浓的生机;或是另一种画面:湖光山色之中 , 几只翘首凸肚的乌篷船宁静地泊在水面 , 使人想起莱蒙托夫《孤帆》中那些忧郁的句子 , 或是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的那份典雅自在的韵味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好吃韵味长 , 让我们超越时空浏览一下民国时期的市井文化 , 领略昔日的韵味;
广州习惯晨起“啖茶”的市民三五成群 , 身着现今难寻 , 凉爽的黑拷绸、香云纱、趿拉着木屐 , “叭(念piā )踏叭踏”地走向茶楼 , 百年老字号《陶陶居》的“西关鲜虾云吞面”是出名的 , 鲜嫩而不失爽脆 , 全在于师傅的烹煮功夫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