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英伟达终于成为下一个万亿芯片市场掌舵者( 二 )
刚才我们提到 , 在数据中心的环境下 , 执行大规模线上机器学习任务 , 需要多机多卡同时运行 , 参见很多国内外大学成立的超级计算项目 , 以及全国上亿人可能在同时使用的各种平台(淘宝、百度、抖音等等)的智能化搜索与个性化推荐 。
因此 , 如何有效分配这些“多机多卡”的算力 , 是云计算工程师们特有的关注点:
“你会发现 , A100新增了一个叫MIG的功能 。 根据描述 , 这个功能允许在单个A100上做资源隔离 , 能最多分割为7个独立GPU 。 ”
正在研发基于异构计算架构数据处理平台的开源技术创业公司Zilliz合伙人、高级架构师顾钧 , 首先注意到了这个面向云端应用的新功能 。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让更多人分享GPU能力的方式 。 换句话说 , 每个人分到的GPU资源都是互相隔离的 , 不会发生互相干扰 , 抢占算力的情况 , 同时也能让GPU的投资回报率达到最大化 。 我估计这也是为云端容器化提供便利 。 ”
云端容器化 , 是当前最为主流的云计算技术之一 。
简单来说 , 用这项技术就是为了降低算力成本 , 将每个可能会互相争抢算力资源的云端任务 , 隔离在一个个孤立的“瓶子”里 , 做到互不打扰 。
同时 , 又能根据任务的更迭 , 对其所需要的资源进行灵活的资源调度 。
“举个例子 , 一块CPU假定有24个核(48线程) , 在容器化后 , 是可以把一个CPU的某个部分 , 譬如4个核8线程分配给一个容器 。 但之前GPU是没办法这么切分的 。 ”顾钧解释 。
因此 , 很多院校和企业此前大多在利用英伟达提供的vGPU虚拟化技术来“切分”GPU , 分着给大家用 ,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使用效率 , 降低计算成本 。
譬如 , VMware 中国研发先进技术中心的技术总监张海宁曾给给一所大学设计过vGPU切换方案:
白天学生做开发练习的简单任务 , 就切成4块 , 让4个人一起使用GPU;到了晚上项目要做模型训练 , 算力需求加大 , 就切换回1:1 , 确保100%算力 。
当然 , 需要购买成千上万块企业级GPU的大型云服务商 , 会更加“吝啬” 。 用阿里工程师的一句玩笑话就是:“V100这么贵 , 当然要仔细琢磨怎么切得最划算 , 同时还能让利用率最大化 。 ”
但也有人指出 , 这种GPU虚拟化技术对性能有一定的损耗 , 同时也会让机器启动速度变慢 。 而容器技术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 。
因此 , 让企业级GPU的设计对云端容器化更加“友好” , 或许是一种产业里乐见其成的趋势 。
根据调研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在2019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 到2025年 , 全球云端容器应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亿美元 , 年增长率约为26.5%。
而与此相呼应的一个论点 , 是硬件虚拟化(虚拟机)将会逐渐被容器技术所取代 。
如此来看 , 英伟达的确在加大对自己的新摇钱树——企业级用户的“关怀” 。
不必非要英伟达?
实际上 , 早在A100正式发布前 , 基本所有Top级云服务商都拿到了价值20万美元的新GPU系统(单个包含8块A100) 。
当然 , 即便拿的是折扣价 , 也有工程师也暗暗吐槽说 , “真贵 , V100就很贵了 , A100就更别提了 。 ”
参见在海外新闻社区Reddit上 , 曾有人晒出自己嵌着8块V100的基板 , 立马被网友群起而攻之 , 炮轰为“可耻晒富行为”的行业趣闻 。 我们就能够感受到 , 云服务厂商为了大规模深度学习训练而采购成千上万块企业级GPU的财务压力有多大 。
图片
Reddit上有人用8块V100来“炫富”
昂贵 , 是所有英伟达客户难得给出的统一观点 。
有技术专家向虎嗅指出 , 英伟达的企业级芯片 , 仍然算是走“高端路线”的小众玩家 。
譬如发布的最高性能的芯片都是先“特供”给一些拥有大规模人工智能训练项目的高校实验室 , 或者是做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 。 单价高昂 , 但采购规模有限 。
推荐阅读
- 驱动之家|NVIDIA:7nm安培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GPU
- |小米快跟进!华为新专利曝光:屏下摄像头终于要来了
- 美股研究社|全新GPU横空出世后,英伟达将继续“跑赢大盘”?
- 互联网乱侃先生|国产机们不用再看高通脸色?超级芯片巨头入场,GPU比高通强很多
- 微信号|微信终于有这个功能了!网友: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 信号微信号终于能改了?
- 科技时尚推送|华为技术新突破 GPU Turbo技术确实很吓人
- 空间站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直播五位宇航员太空汇合!马斯克终于松了一口气
- 科技小语|iPhone大降1629元,苹果A13+iOS系统+IP68防水,网友:终于等到了
- 搞机小帝|iPhone12概念图:对iPhone11说再见吧,苹果终于不再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