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汉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银元含银量成色变化的?

从中国银元诞生以来 , 官方的银元含银量几经变迁 , 大体的变化过程是 , 主币从90%含银逐渐降低到89%含银 , 最后到70%的过程 , 含银量下降是主要变迁方向 。
追忆汉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银元含银量成色变化的?
文章图片
袁大头的含银量 , 根据民国三年公布的《国币条例》 , 银币有四种:
一圆银币:银九铜一
五角银币:银七铜三
二角银币:银七铜三
一角银币:银七铜三
再参考民国六年的《国币法草案》 , 其中规定:
一元银币:银八九 , 铜一一
【追忆汉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银元含银量成色变化的?】中元银币:银七铜三
二角银币:银七铜三
一角银币:银七铜三
追忆汉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银元含银量成色变化的?
文章图片
再看清代龙洋 , 根据光绪三十三年《度支部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分量奏折》 , 银币有四种:
七钱二分银币:银九铜一
三钱六分银币:银八五铜一五
一钱四分四里银币:银八二 , 铜一八
七分二厘银币:银八二 , 铜一八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 袁大头主币一圆的含银量 , 从民国三年规定的银九降到了银八九 。 另外辅币的含银量民国时期固定在银七铜三 , 这比清代的龙洋辅币成色大大降低 。 究其原因 , 主要是由于铸造新币成本太高造成的!不得不降成色以实现普及并增加利润 。
银币的铸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
根据梁启超叙述:
一元主币 , 法价与实价相等 , 外加铸费六厘 , 而此六厘不足供购银及工作之需 , 计每铸一枚 , 应亏四厘左右 , 此迳购原料以铸新币所亏之数也 。 旧银元成色不齐 , 故起市价在国币法价之下 , 今若认为与国币有同一之效力 , 则每枚应亏三分一厘余 , 此改旧为新所亏之数也 。
追忆汉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银元含银量成色变化的?
文章图片
面对主币如此巨大的亏损额度 , 显然降低成色可以有一定的弥补作用 , 但毕竟主币的定位是本位币 , 无限法偿 , 故而不能大幅降低成色 , 这就得从辅币中另寻办法 。
在清代 , 贰角 , 一角的铸币也是有盈余的 , 如今辅币成色又进一步降低 , 这使得铸造辅币的盈余增长明显 , 这一方面能弥补铸造主币的亏损 , 另一方面也能贴补国家财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