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揭开旅游数据迷雾:旅游统计数据到底有没有“注水”?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揭开旅游数据迷雾:旅游统计数据到底有没有“注水”?
“五一”小长假顺利收官 , 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 ,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 景区复苏、消费走旺 , 然而网络上关于旅游数据却有疑问 , 比如不久前一篇名为《旅游数据注了多少水?民众背债太多 , 无力消费?》的文章 , 就提出:“旅游统计数据不仅注水严重、逻辑不通 , 旅游人均花费数据也不合理 。 ”
事实上 , 这并不是旅游统计数据第一次被公众质疑 。 “实事求是地说 , 部分地方旅游接待统计确实不同程度存在‘水分’ , 但并不能说全国的旅游数据被‘注水’ 。 ”曾就职于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经济实验室和百度大数据部的旅游管理博士陈旭 , 以及浙江省旅游统计数据中心主任吴雪飞 , 对此毫不回避 。 他们认为 , 其原因在于不同的统计调查口径、公众对统计调查工作的不熟知造成了类似的认识偏差 。
旅游数据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是否存在“注水”现象?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对话多名业内人士和行业专家 , 试图揭开屡受质疑的旅游数据迷雾 。
疑问一:人均4.29次的出游率是否合理?
“每人都得完成国内旅游4.29次的指标 , 这个数字有可能性么?”陈旭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 首先解释了旅游统计中的“旅游者”与大众理解中的“旅游者”的概念差别 。
在大众看来 , 假期带孩子去北京爬八达岭、逛天安门 , 去三亚看海、晒太阳 , 这才是旅游 , 而在陈旭看来 , “并不是买张火车票或者机票出远门才算旅游 , 也不是纯粹的观光休闲才是旅游 , 探亲访友、商务、文体等目的都包含在旅游范畴之内 。 ”陈旭此言的依据来自《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融合国际通行的认定 , 只要是具备离开惯常环境超过10公里、超过6小时不超过12个月、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具备旅游动机四方面要素都是游客 。
旅游揭开旅游数据迷雾:旅游统计数据到底有没有“注水”?
本文插图

【旅游揭开旅游数据迷雾:旅游统计数据到底有没有“注水”?】五一期间的成都宽窄巷子景区
陈旭解释说 , 这并不是中国旅游统计部门独创的概念 , 在全球普遍采用的国际共识 , “在西方旅游统计开始的那一天 , 就把各种目的的旅行者都包括在旅游者人次里 。 ”陈旭说 , 如果将探亲访友旅行、商务旅行这些都算作旅游的话 , 其实一年别说平均4.29次 , 很多人超过10次都没有悬念 。 “以我本人为例 , 一年能算作统计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 可能20多次 , 但是真正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 也就10来次左右 , 基本上大部分的公众假期都会出去 。 ”
因此 , 在陈旭看来 , 我国居民人均出游率4.29次 , 是与我国情国力相一致的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欧美国家居民一年内人均出游率多超过8次 , 大于10次的也不在少数 。 人均4.29次的出游率 , 且2019年国民旅游天数只有7.65天左右 , 仅为同期韩国的62.47% , 只占到我国11天公共假期的70% , 加上104天的周末时间 , 国民休息天数为115天 , 国内旅游天数占比仅为6.65% , “如果加上职工带薪休假及探亲婚育等福利假 , 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 。 ”
疑问二:旅游数据是否被注水?
各省市公布旅游数据相加为何与全国旅游数据不相符 , 是否存在刻意“注水”?在陈旭不否认部分地区的旅游接待统计确实一定程度存在“水分” , 但全国旅游数据并不存在刻意“注水”现象 , “社会各界其实对国家和省域旅游统计存在一些误区 , 国家层面是出游统计 , 地方则是接待统计 , 理论上一个出游会形成多个接待 。 ”陈旭认为 , 地方之和大于全国是正常现象 。
这一观点得到了浙江省旅游统计数据中心主任吴雪飞的认同 。 长期从事旅游经济研究并负责浙江省旅游统计业务的吴雪飞举例说 , “比如 , 一个北京游客出游一次 , 去了江浙沪 , 国家层面统计的出游人数是1人次 , 江浙沪各接待一次 , 接待人数合计就是3人次 , 这就是为何各省游客人数合计会大于全国数据 。 ”吴雪飞告诉采访人员 , 不可否认 , 地方的旅游统计数据可能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 , 这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过于理想化 , 而基层统计实际操作的人为误差有很大关系 , 比如基层统计队伍不足、统计人员的不专业 , 等等都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偏差 , 经过长期积累可能会出现偏差 , 但偏差也并不会很离谱 。 “从浙江省的数据来看 , 我们现在采用大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两者相互校验 , 两者的趋势一直很匹配、协调 , 即使不考虑统计口径的因素 , 两组数据的偏差也不超过20%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