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

电视曾经是人们生活的“奢侈品” , 还曾是结婚三大件之一 。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 彩电逐渐变得廉价易得 , 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 拥有了广大的消费市场 。
然而近些年来 , 我国彩电市场逐渐显露出疲软态势 。 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出生的90后和00后更偏好手机等智能设备 , 对电视产品的需求在降低 , 另一方面我国家电行业竞争激烈 , 频频受价格战困扰 , 陷入低价竞争的不利局面 。
「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
文章图片
根据奥维云网发布的数据显示 , 2019年我国电视销量排行前四的品牌为小米、创维、海信、TCL , 而曾经蝉联20年销售冠军的长虹黯然排在第五位 。 这个成立于1958年 , 至今已有62年历史的“老大哥”是怎样被年轻的小米超越的呢?这与它的几次重大战略失误有关 。
「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
文章图片
1994年长虹上市 , 此后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 , 然而鼎盛时期的长虹却动起了垄断的心思 。 1998年 , 长虹与国内8大彩管厂签订了近乎垄断的供货协议 , 而彩色显像管是制造彩电必需的核心部件 , 这让其他彩电厂商一时间叫苦不迭 。 然而 , 长虹的美梦落空了 。 市场上彩管供应并未出现紧张局面 , 而其囤积的货物 , 反而成为了累赘 , 库存额一度高达67亿元 。
「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
文章图片
后来长虹又开始实施“大市场大外贸”战略 , 贸然进军海外 , 并以美国为主销市场 。 2001年初 , 长虹与美国APEX公司合作 , 以赊销的方式进军美国市场 。
然而 , 在长虹提供了产品后 , APEX却未能及时还账 , 截止2003年底 , APEX欠款44.5亿元 , 第二年长虹发布公告 , 表示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支付欠款存在着较大困难 , 承认了这一笔惊人的坏账 , 这直接导致当年长虹亏损36.81亿元 。
「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
文章图片
但长虹的巨亏之路并没有就此终结 。 2006年 , 长虹董事长赵勇宣布 , 确定等离子屏为长虹的投资方向 , 为了生产等离子面板 , 后来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投资近17亿 。 然而 , 市场最终选择了液晶屏 , 虹欧年年亏损 , 最终被长虹出售 。 至此 , 长虹在等离子项目上投入已投入的40多亿 , 都“打水漂”了 。
「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
文章图片
2008年以后 , 长虹的股价一路下跌 , 市值从90年代末的580亿跌到了如今的116亿 , 中间还曾一度巨亏近20亿 , 甚至沦落到要靠变卖资产来支撑利润 。 2018年 , 长虹以8000多万的价格出售了在上海价值1亿多元的长虹大厦 , 此次卖楼的收益比其半年的利润还高 。
「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
文章图片
而近段时间 , 低迷已久的长虹突然再次发力 , 推出了首发价低至3999元的8K电视 。 而此前市场上最便宜的8K电视 , 定价为19999元 。 从近两万骤降至4千元 , 长虹定下“白菜价”或许是为了缓解去年亏损4亿多的业绩压力 。 只是8K市场尚未成熟 , 长虹的这一举动是否能成功“续命” , 很多业内人士对此存疑 。
【「陆水财经」今44亿货款收不回,靠卖楼自保,又一家电巨头陨落:曾与海尔齐名】原本是家电龙头的长虹 , 曾一度与海尔齐名 , 然而如今长虹市值仅仅破百亿 , 海尔市值却已突破千亿 , 几乎是后者市值的十分之一 , 甚至沦落到要打价格战、卖房续命的地步 。 这一方面是由于长虹的战略决策失误 ,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长虹过于重视争夺市场份额 , 而忽视产品研发 , 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 可见 , 无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 , 优势有多么明显 , 永远要重视产品本身 , 否则很快就会被后起之秀赶超、甚至是被市场淘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