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医务队用剃头刀代替手术刀取出伤员肩胛骨中子弹

火线上的生命守护者
■朱姝璇
『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医务队用剃头刀代替手术刀取出伤员肩胛骨中子弹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瓮窑村医务所旧址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38年10月 , 日军登陆大亚湾 , 并迅速进逼广州 。面对危急形势 , 东江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毅然挺身而出 , 逐渐成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主力 , 并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 , 被中共中央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在东江纵队转战东江两岸 , 深入港九敌后 , 挺进粤北山区的峥嵘岁月中 , 东江纵队医务队克服艰难险阻 , 舍生忘死 , 为东江纵队指战员们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
从简单分散到初具规模
日军入侵广东后 , 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 迎着熊熊抗日烈焰相继诞生 。1939年4月 , 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国民党第4战区第4游击纵队直辖第2游击大队(简称第2大队);5月 ,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国民党第4战区第3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简称新编大队) 。东江抗日武装的建立 , 吸引了由内地、香港和南洋赶来的大批爱国青年 , 其中不乏医务人员 。新编大队分配到2名男医生和10余名女医务人员 , 遂建立了医务所;第2大队也分配到数名女医务人员 , 可以进行简单的救护工作 。1940年9月 , 第2大队和新编大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3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这支部队回师东宝惠敌后战场后 , 又陆续增补了10余名医务人员 , 次年在东莞大岭山的瓮窑村、宝安的白石龙村修建了医务所 。
1941年12月 , 日军侵占香港后 , 中共香港组织动员在九龙广华医院工作的冯慕贞、江培荃等5名护士 , 携带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返回东江敌后 , 加入游击队 。各部队遂在宝安沙梨园、东莞瓮窑、惠阳竹坑等地建立了医务所或医院 。1943年12月 , 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后 , 各支队和大队均设有卫生机构 。随着一批医学专业人员的加入 , 东江纵队的医疗骨干力量得到充实 , 原先分散、简单的医疗机构也逐步得以健全 。1945年5月 , 东江纵队在罗浮山创办了一所较大的医院 , 能接纳伤病员100余人 。
【『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医务队用剃头刀代替手术刀取出伤员肩胛骨中子弹】边学边练与集中培训
在紧张的作战过程中 , 尽管医务人员十分有限 , 但东江纵队仍以军政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点 , 最大限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养和锤炼 。
东江纵队始终处于日伪顽军的严密包围、封锁中 , 作战条件极为恶劣 , 战斗任务异常繁重 , 因此对于部分未来得及培训便参军作战的医务人员 , 只得以传、帮、带的方式 , 边作战边学习医务知识和技能 。例如 , 港九大队的医务人员中 , 除个别受过护士专业教育外 , 其余都是来自香港或大陆农村的十六七岁的年轻战士 , 不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 更未接触过医务知识 , 只能边学边练 。
东江纵队非常重视对新入队医务人员的集中训练 。如从香港动员的女医务人员加入游击队后 , 立即被编入女子中队进行集训 , 重点提高其军政素质 。军事课主要讲授行军注意事项、战场救护方法、队列操练等;政治课主要普及全国抗战形势和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并加强纪律教育 。
到全国抗战后期 ,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 , 东江纵队开始以创办培训班的形式 , 成批次地培养专业的医务人员 。东江纵队司令部在土洋、洋坑、王母、罗浮山等地举办了4期卫生员训练班 , 学员均是由各支队选送而来的女青年 , 由专业医生任教员 , 共培训卫生人员130余人 。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疟疾、感冒等常见疾病的防治 , 战场救护和连队卫生管理等 。学员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 , 大多被分配到连队当卫生员 , 极大增强了基层部队的医务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