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话历史]皇帝管谁叫爹可是个大问题!( 三 )
文章图片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皇祖明训》内页
但老臣们毕竟身经百战 , 迅速跟嘉靖玩起了文字游戏 。 礼部尚书汪俊表示 , 所谓“兄终弟及”指的是陛下你和正德兄弟俩 , 但你俩现在是堂兄弟 , 关系还不够近 , 所以 , 陛下只有认弘治当爹 , 成为正德的亲弟弟 , 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
“兄弟”到底指谁 , 遗诏没有写清楚 , 这个疏漏 , 给了双方辩论的巨大空间 。
在这场规格高、规模大的嘴仗中 , 无论是儒家经典《礼记》、《公羊春秋》 , 还是宋朝“濮议”的相关资料 , 都被反复引用 , 句句考辩 , 简直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 。 大宗还是小宗 , 继嗣还是继统 , 双方立场泾渭分明 , 从即位之初一直磨到嘉靖三年 , 认爹与否还是没有定论 。
当然 , 除了绕来绕去 , 和大臣搞理论研究、玩文字游戏 , 皇帝还有更直接的手段 。 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带领群臣 , 在左顺门跪谏力争 , 反对嘉靖认亲爹 。 嘉靖皇帝勃然大怒 , 派锦衣卫直接抓人 , 五品以下官员全部廷杖 。 事后统计 , 共有一百八十多人挨了打 , 其中 , 有十七人伤情严重 , 最终死亡 。
经此一役 , “继嗣派”(反对嘉靖认亲爹的大臣)气势大沮 , 嘉靖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 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献皇帝” , 亲爹危机告一段落 , 嘉靖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追尊生父 , 张璁、桂萼等支持嘉靖的大臣纷纷登上高位 , 反对派大臣们死的死、贬的贬、退休的退休 , 无法再提出意见了 。
三、议礼之争的背后
宋朝的“濮议” , 经过一年多的争论才落下帷幕 。 而明朝“大礼议”有过之而无不及 , 光是第一阶段就争论了三年 , 如果把之后的“袝庙”之议算上 , 前后竟长达二十年 , 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
两个以外藩入继大统的皇帝 , 同样面对有爹不能认的局面 , 也同样采取了颇为强硬的态度 。 这其中的是非曲折 , 难道仅仅是一个“孝”字所能简单概括的吗?
其实 , 当大臣们启动追尊先皇的提议 , 年轻的皇帝便已感觉到了威胁 。 大臣们希望新君追崇先皇 , 也就是希望新君能萧规曹随 , 遵循先帝成法 , 这其中隐含的深意 , 是任何一个打算政从己出、乾纲独断的皇帝都无法接受的 。
宋英宗当然希望尽快摆脱仁宗的影响 , 收回部分失落的皇权 。 亲政之初 , 因为钱公辅不肯起草诏令 , 他大为恼火 , 不顾百官的反对 , 执意要将钱公辅降职为滁州团练使 , 甚至责罚了其他说情的官员 。
嘉靖也绝不会甘心做个傀儡 , 大臣们曾为他拟定了一个年号“绍治” 。 所谓“绍” , 是继承的意思 。 这个年号便暗含着继承弘治之意 。 嘉靖皇帝立刻否决了这个选项 , 最终自己从《尚书》中选择了“嘉靖”两个字 。
文章图片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清平乐》中复刻的宋代朝堂
按照正常血缘关系的新君 , 面对前朝老臣 , 尚且会产生危机感 , 而以旁支继统的新君 , 则更迫切地需要确立天子权威 。 确立权威的第一步 , 就是捋清自己在帝王世系中的位置 。 只有在宗法统序上取得独立的地位 , 才能在政治上获得自主的基础 。
如何自主?礼仪之争给了皇帝们绝佳的机会 。 一方面 , 抬高生父的地位 , 也就间接抬高了自己的地位 。 另一方面 , 统序更替之际 , “新君”与“旧臣”的冲突凸显 , 皇帝正好可以追认亲生父亲为由 , 展开一次对大臣的梳理 。 宋明两朝的两次礼仪之争 , 也都伴随着规模不小的人事变动 , 一批持不同意见的官员被放逐 , 而新的更加符合皇帝心意的大臣登上政治舞台 。 在这个过程中 , 皇权便顺理成章地得以进一步加强 。
宋英宗即位没几年便撒手人寰 , 但“濮议”对北宋政治环境的影响依然不小 。 而命长的嘉靖皇帝 , 最终成功为生父上了庙号 , 尊为“明睿宗” , 将乃父的地位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 同时也大为巩固了自身的权威 。 追崇生父这一政治姿态 , 在“亲亲之义”的粉饰背后 , 其实终究与“权力”二字脱不了干系 。
推荐阅读
- 吉祥说历史前两锤砸死两金将,第三锤只一扫,金兀术就跑了,岳云出世试三锤
- 历史寻觅野地里连“御”四牛,清朝名将“妖人”海兰察:战场上威胁和珅
- 早晚历史宁当老二,曹操也不敢小看,李典:三国历史中低调的黑帮老大
- 吉祥说历史而且还是宋朝人民的好丞相?,秦桧不仅不想杀岳云
- 洋洋谈历史犹国之良相娶对妻子有多么的重要,朱元璋的马皇后:家之贤妻
- 吉祥说历史步战勉强可以,唯有此战克敌,岳云四战金弹子:马战两次未讨便宜
- 吉祥说历史留下两子一女,儿女们有何结局?,岳飞之子岳云23岁蒙冤惨死
- 史学课堂李自成打进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皇帝为啥宁愿死也不答应?
- 十四叔看历史昭慈皇后,乃马真氏,元朝最有野心的女皇后
- 历史大点评读史小记:忠孝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