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涌起]也谈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三 )


在当今非尚武时代 , 大部分人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保健养生、修身养性 。 都知道太极拳保健养生效果好 , 能懂其理习其法者 , 寥寥无几 。 所以 , 练拳 , 要练个明白 , 要掌握其内涵 , 一静一动 , 皆有法度 , 皆有妙境 。
[洪波涌起]也谈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本文插图
对于太极拳的"架式" , 陈氏族人容易达成共识的说法是:陈王廷创拳后的很长时间里 , 陈氏太极拳只有一种架式 。 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 被誉为武林圣典 , 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 , 但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 。 当年杀"大头王"的陈仲甡、陈季甡是陈有本的侄子 , 陈鑫是陈仲甡的三子 , 他们都是小架传人 , 所以笔者推测《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 , 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 , 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 历史上可能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之分 , 而是在训练方法上 , 对于初学者 , 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 , 把走型放大 , 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 ,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 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 , 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 , 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 , 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 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 , 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 。 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 , 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 , 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 , 因此有"大架不大 , 小架不小"之说 。
[洪波涌起]也谈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本文插图
陈氏族人公认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 根据《陈氏家乘》记载 , 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 , 名士多出其门" , 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 , 习太极拳 。 有本尤得骊珠 , 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 , 丰度谦冲 , 常若有所不及 , 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 , 陈耕耘亦师事焉 。 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罩山 。 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 。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 , 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 , 弟子名家辈出 , 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 , 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已经存在 。 小架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 , 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 , 因为传承者多有文化 , 因此又叫"书房架" 。
[洪波涌起]也谈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本文插图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 , 因其父陈长兴终年护镖在外 , 并无时间教导他练拳 , 耕耘遂求教于族叔陈有本 。 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 , 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 , 突出了爆发力 , 将拳的架型给予放大 , 有本亲自辅导 , 耕耘苦练 , 二人共同商讨、钻研 , 创编了一种新的架型 , 陈耕耘苦练一年有余 , 终其所成 , 形成了一种走大圈的新的太极拳之架型 , 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以及传统小圈的练法打法有所区别 , 就产生了小圈架、大圈架的说法 。 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在其家族中传授 , 传到其孙陈发科 , 1928年发科被聘到北京授拳 , 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 , 后人为了加以区别 , 将以此走大圈的练法打法之架型叫“大架” , 将走小圈的传统练法打法称为“小架” 。
值得注意的是"小架"传人有不少人也会"大架" , 并坚持认为陈氏太极拳只有一套 , 并无"小架"和"大架" 之分 , 只是练法不同 。 而"大架"传人则宣扬"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 , 又有些改动 , 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 , 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 , 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 这一观点写在了在陈氏家庙内的太极拳起源说明中 , 因此流传很广 。 然而有趣的是 , 在修建家庙过程中产生的宗族事务理事会中倾向小架的力量占大多数 , 虽然对此心中十分不认同 , 却无可奈何 , 显示了当代"大架"传人在陈家沟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 和较为强势的话语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