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见面是咋打招呼的
单说先秦,这在儒家五经之一的《仪礼》中记载得很清楚,厮见时相当繁琐客套,以下为“士相见礼”原文: “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曰:「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客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曏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宾对曰:「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士见于大夫,终辞其挚。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宾退,送,再拜。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宾入,奠挚,再拜,主人答壹拜,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曰:「某也使其还挚。」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敢以请。」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不足以践礼,敢固辞!」摈者对曰:「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如士相见之礼。 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寡君使某还挚。」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再拜稽首,受。 凡燕见于君,必辩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君在堂,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 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先见之。 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凡执币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执玉者,则唯舒武,举前曳踵。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当然了,这是士阶层的串门礼仪,至于普通民众见了面,大抵也就是寒暄几句而已,无甚特别。
■网友的回复
我更想知道的是在一般百姓没有名字的时候,邻里间见面是如何打招呼的?
■网友的回复
说一声「无它」,或者「别来无恙」。
「无它」一词,今天更多地写作「无他」,而且口语中极少使用,多用于书面语,意思是「没有别的」,或者表示没有二心,专一。但是在古代,这个「它」字可是大有讲究。
《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其实,「它」就是「蛇」的本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已故的著名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解释说:「象蛇之头、身、尾形。」上古时期,人们或穴居或草居,每以蛇多为患,因此人们见面时,总是心有余悸地来上一句:「无它乎?」亲爱的,你家里有蛇出没吗?你最近被蛇咬过吗?后来「它」从对蛇的称谓引申为第三人称代词,人们就再也不知道这个称呼的本源了。
关于「它」和「他」的区别以及演变,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总结得很清楚:「上世居处草野,虫蛇为患,人恒苦之,故相见之顷,辄以有无蛇为问。人情于所畏忌,不敢直呼其名,常以彼物为称,遂引申它为称彼之词矣。古无他字,假它为之。后增人旁为佗,而隶变为他耳。蛇本它之后起增偏旁体。今读蛇为市遮切,与它分为二字,非古意也。」其义甚明。
继「无它」之后,还有一个通行的问候语:别来无恙。朋友们相见或者写信时通常总会来上一句「别来无恙」,表示问候。同蛇患一样,上古时期,「恙」也是一种常见的疾患。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中解释说:「无恙。俗说: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问,皆曰『无恙』。谨案:《易传》:『上古之世,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恙,噬人虫也,善入人腹,食人心,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劳问者云无恙,非为病也。」按照这种说法,「恙」是一种在草丛中聚居的虫子,这种虫子的特点是「善食人心」,简直像食人虫,而不是一种疾病。
中国第一部词书《尔雅·释诂》中则解释说:「恙,忧也。」意思是忧心,因此「恙」从心。唐代学者颜师古据此在《匡谬正俗》一书中辨析道:「凡言无恙,谓无忧耳,安得食人之虫总名恙乎?」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网友的回复
您好,谢邀。
非常抱歉,这方面末学没有研究过,以下为估妄猜想。
各个阶层有各自的礼节,亲疏同样也有各自的方式,这个应该古今中外类似。
古时有位有学的人多以‘XXX见过XXX’打招呼。
如孩儿见过父亲大人,下官见过XX大人,小侄见过叔父,小弟见过贤兄……
普通人打招呼规矩不会很多,张兄少见,二哥去哪儿……
天天见面和长时不见的也不会一样。
张兄,别来无恙……
像您好,大家好,这些都是现代词汇,古代没有。
古代用诸位,不认识的人也是贤兄贤弟。认识的人称某兄,或称字称号。
现代的您好,有点像古代的幸会、久仰一类的客套话。
好吧,就闲聊这些,具体的还是建议找一些古代礼仪方面的专业书查看。
■网友的回复
【古人见面是咋打招呼的】 吃了吗
推荐阅读
- 和女生初次见面,对喜欢的习惯倾向于表现得冷漠,对不喜欢的反而倾向于表现得热情,请问这是啥心理
- 过完年要回去日本了,应该带些啥见面礼
- 人的感觉能有多奇妙
- 一个男生,每次见面结束都会主动和某一特定女生握手,在握手礼也不很普遍的校园内,这是啥心态
- 当别人(陌生人)见面就说“你好高啊”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回答比较合适
- 怎样看待跟别人打招呼却遭冷落
- 女朋友对我还是很好 也不想和我分开 但是就是不想和我见面 问题出在哪这是啥样一种心理
- 男友觉得和我见面很麻烦是啥心态?
- 相亲对象见面后不主动又不拒绝啥意思
- 你会因为见到亲戚没主动叫人(打招呼)而受到批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