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意』南宋“抑武”政策的演变( 二 )
“渊言如此 , 臣复何辞以留陛下!”
结果是王渊的建议被采纳 。 武将能与宰相等大臣同坐政事堂,参与议决政事 , 此在北宋又是难以想象之事 。
文章图片
第五 , 对地方监司、州县官的任用权 。
由于各统兵大将一般都担任沿江各大军区的安抚、宣抚使等职 , 对本地区内地方官的任用、奖惩 , 往往是先由他们提出名单 , 朝廷只在形式上加以承认 , 如刘光世任浙西安抚大使时 , 朝廷许他增辟镇江府通判 , 绍兴八年岳飞按例请为本路转运判官夏琪升职、为鄂州守臣赵士瑷升官 , 但此时朝廷已开始酝酿削夺将领权力 , 所以高宗表示:
“可作直旨行下 。 监司守臣 , 朝廷所用 , 不当令尽归大将 。 ”
第六 , 在许多场合下 , 武将敢与文臣分庭抗礼 。
北宋武将受文人压制、歧视 , 人们视为理所当然,这时情况却发生逆转 , 文臣不仅不敢对武人肆行侮慢 , 反而常为武人轻视 , 被武人讥讽为懦弱误国 。 胡寅所谓文臣
“意躯弊舆 , 惴惴然于长戟犬马之中 , 卒伍贱人 , 皆得以恶声谯呵之 , 不敢正色忤视 , 少拂其势” 。
虽然有些夸大 , 但也并非无根之谈 , 韩世忠就常常当面称文官为“子曰”或“荫几” , 把文人视为只会背诵孔夫子语录的腐儒和愚顽不堪的蠢材 , 连高宗知道这事后 , 也只能对世忠付之一笑 。 如绍元年汪藻的“驭将三说”传出之后 , 诸将皆忿 , 有的将领干脆让人撰文反驳说:
“今日误国者皆文臣” 。
不可否认 , 作为一种极端的表现 , 这时也确有一些将领拥兵自重 , 骄横跋扈 , 为了保存实力而拒绝对金作战 , 却又对地方百姓骚扰 , 这在当时文臣的许多议论中都有反映 。 在这方面 , 张俊、刘光世十分典型 , 如建炎四年金兵围攻楚州 , 赵鼎代表高宗令张俊率兵解围 , 张俊认为金兵太强 , 拒不出战 。 高宗只得改派刘光世出兵 , 但连下五次手令 , 刘光世还是按兵不动 , 只是每天派人谎报战绩 , 坐致楚州失陷 。 后来,高宗命刘光世移屯扬州 , 刘光世不愿离开家小而上前线 , 仍拒不奉诏 。
或许苗、刘之变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 苗傅、刘正彦原是御营军的统制官 , 由于刘正彦曾与大将王渊因争夺三千兵马而产生过芥蒂 , 后来苗、刘二人又对王渊受到高宗宠信而心怀不满 , 于是建炎三年春二人发动兵变 , 杀了王渊与一批宦官 , 逼迫高宗让位给他三岁的儿子 。 他们认为 , “金人意在建炎皇帝” , 废了高宗 , 与金人实现妥协 , 便可保住取得的高官厚禄 , 于是一边派人向金朝求和 , 一边准备继续由杭州南逃 , 由于不得人心 , 很快便被平定 , 但为了私愤私利而废立皇帝 , 可谓跋扈之极 。
文章图片
在今天看来 , 武将权力和地位上的变化有它应于肯定的面 。 它是北宋那种僵化的兵制在历史的动荡中被迫调节的结果 , 只有这样 , 才能放松对武将的紧紧束缚 , 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指挥权 , 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军情;才能使军队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 , 才有较高的士气和较强的战斗力 , 从而才会有绍兴年间宋军的一些胜利 。 但另一方面 , 某些将领内则拥兵跋扈 , 外则畏敌怯战 , 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 他们为了保存个人实力宁肯牺牲抗金事业 , 是将领中的对金妥协投降派 , 是与岳飞这样一个舍生忘死、矢志抗金的爱国将领不可同日而语的 。
武将在权力和地位上的变化 , 引起了高宗和整个文臣集团的强烈不满与惶恐 。
从建炎年间直到绍兴议和 , 朝野上下响起片收夺兵权、恢复“抑武”传统的呼声 , 其中既有死心塌地的主和派 , 也有旗帜鲜明的抗战派 , 如胡寅一面上书严厉指责高宗的逃跑政策 , 一面又对武将们深恶痛绝 , 如季陵、吴伸、廖刚、张守等都曾言辞激烈地提出过批评 , 然而把问题说得最尖锐、影响也最大的 , 还是绍兴元年二月翰林学士汪藻那篇“驭将三说” , 其中有三点值得我们尤其重视:
推荐阅读
- 资深人士说文史大宋王朝一滴泪珠,却输给孝顺令千年叹息,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
- 路之意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 心向青山为什么南宋皇帝不顺应历史,大开城门迎接?,既然元朝统一中国
- 任克说称帝两年被敌军俘虏,随即开始50年奴隶生涯,南宋3岁小皇帝
- 军备酷评靠煮熟的豆子是砍杀无数金兵,究竟什么原因?,南宋将领足智多谋
- 一般明月曹操与刘备喝的是什么酒?看看南宋官方酒库的开幕式狂欢
- 格子说历史最后结局如何?,南宋亡国之君赵显
- 路之意想除掉执掌朝权的大将军,结果因岳母泄密,孙权王位的继承人孙亮
- 风长眼量▲谁的地盘大?,南朝宋和南宋
- [路之意]黛玉之死:一曲低回如泣、凄婉动人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