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涛哥励志」工作不要等到条件完美时才干!

“喂 , 大家静一静 , 我们项目计划部准备牵头开展一项管理变革 , 将库存周转率提升100% , 大家要群策群力 , 全力奋战哦!”计划部长一说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这怎么可能 , 成品库存又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 , 是客户决定!”;
“车间在制品 , 堆积如山 , 生产部门就是这种生产方式 , 不让人家生产 , 到时候来不及交货 , 这个责任谁承担 , 反正我们计划员承担不了”;
“供应商不受我们控制 , 有时会多送货 , 正好凑一车 , 这个事情是采购部门的事情”;
“我们控制不了 , 必须完善供应链 , 必须营销提供准确预测需求 , 必须实施拉动生产 , 必须实施一套电子商务系统......”;
“......” , “等公司把这些环节、流程、问题都解决了 , 条件都完美具备了再干吧!”
「阿涛哥励志」工作不要等到条件完美时才干!
文章图片
这些现象在你的部门、企业一定也出现过吧?
人无完人 , 金无足赤 , 更何况完美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 1000个读者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形象 , 仁者见仁 。
现代社会 , 技术、信息发展秒新分异 , 你等一项工作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开干 , 人家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大卖特卖了 , 等你出来 , 别人升级换代的产品又出来了 , 你永远比别人慢半拍 , 那时只有关门倒闭的份儿 。
大家应该清楚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 一款手机产品要卖个2-3年 , 现在的手机可是只有半年的新鲜劲 , 这正是摩尔定律最好的注解 。
时间一变 , 条件是完美了 , 这项工作已经没有意义了 , 其他人、其他企业都做完了 。
一项工作 , 不能等待万事俱备时才实施 , 当然也不是什么条件都不具备时就开干 , 那不是运筹帷幄 , 那是赌博 。
即使失败也无所谓 , 因为创新路上99%都是失败 。 诺贝尔为了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失败了五百多次后才成功 。 爱迪生寻找可以长时间发亮的灯丝 , 不知失败了多少次 , 才找到钨丝 。
即使失败 , 也是成功证明了一种方法的不可行 , 减少了一种犯错的机会 , 以前听说666农药是665次失败后 , 才成功的 。
那种失败应该叫不成功 , 创新路上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 665次小成功造就了第666次的巨大成功 , 你能将成功的功劳全归属于最后那一次吗?
这个社会 , 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 只有突破性工作才能走在行业和时代的前面 。
有的人 , 这个事情干不成 , 那个事情也不行 , 确实是有些条件不具备 , 是有问题 , 但一项工作 , 遇到10% , 5% , 甚至1%的问题就不干了吗?
许多著名企业 , 之所以著名 , 是因为它鼓励只要具备60、70%的条件 , 就可以干!边干边改善 , 只要方向正确 , 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杰克·韦尔奇打造的通用电气群策群力文化 。
刚刚接手通用电气时 , 企业一片死气沉沉 , 患了严重的“大企业”病 , 企业内部与外界严重脱离 。
正如一个人身上穿了十几层羽绒服 , 已经感受不到外界的冷暖变化 , 只注意内部与上级 , 不管市场上的变化 , 一项工作决策和开展过程迟缓又费事 , 多半流于纸上谈兵 。
官僚作风、层级制度、公司政治和虚伪的礼数严重抑制创意的产生 。
企业上下处于较严重的自我封闭、自我感觉良好状态和意识中 , 虽然还不至于面临崩溃 , 但却运行的摇摇晃晃 。
杰克·韦尔奇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状态 , 在企业推行“群策群力”管理活动 , 鼓励全体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头脑风暴、各抒己见 , 最后在主持人的归结形成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 然后请上级主管领导当场决策“干”还是“不干” 。
很多工作在当时条件情况下 , 都属于模棱两可阶段 。 但是韦尔奇要求 , 只要方向正确 , 没有资源立即配置资源 , 现在没有资源在进行过程不断地去配置 。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 破解的就是企业上下浓烈的观望气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