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琪:王晓棠的传奇人生:从女明星到女将军,中年丧子,今年86岁了( 二 )


她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 , 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中学的演讲比赛 , 获得全市第一名 。
王晓棠的母亲很喜欢看京剧 , 让女儿拜京剧名伶郎定一为师 , 学会了京剧《铁弓缘》《红鸾禧》和昆曲《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多出戏 。 她用师父的“头面”上台演出 , 赢得满堂彩 , 被称为“小郎定一” 。
1948年春 , 王晓棠一家搬到南京 , 同年冬天又迁居杭州 , 王晓棠就读于浙江省立女中 。 毕业后 , 班主任刘家树建议她去报考上海剧专(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 , 但上海剧专当年不招生 。
1952年 , 黄宗江和言小朋等人被派到上海为总政文工团招收演员 , 游说徐玉兰、王文娟等名角加入总政文工团 。
王晓棠正好通过朋友认识了黄宗江的妹妹黄宗英 , 打听上海剧专何时招生 , 没想到黄宗英却问她:“参军你敢不敢?”
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 , 参军意味着可能要去前线 , 但18岁的王晓棠想都没想就回答:“敢!”
王晓棠坐在黄宗英家客厅的沙发上 , 一个中年男子从内室出来 , 王晓棠一看:呦 , 这不是赵丹吗?
赵丹和王晓棠聊了起来 , 一直聊到黄宗江来 。 赵丹极力推荐黄宗江收下这个女孩 , 黄宗江有些为难:“陈部长指示只要名角儿 , 她还只是个高中毕业生 , 我做不了主……”
赵丹说:“她今天不是名角儿 , 将来会比名角儿还要名角儿 。 ”
王晓棠最终被特批参军 , 进入总政京剧团 。 这时王晓棠才写信告诉在杭州的父母 , 听说女儿要参军 , 王晓棠的父母急了 , 连夜赶到上海 。
在火车站的月台上 , 王晓棠的母亲说:“朝鲜正打仗呢 , 美国人的飞机炸到头上怎么办!”
王晓棠搂着母亲说:“姆妈 , 不会 , 不会 。 我一定要参军去北京 。 ”
黄宗江指着自己左胸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大字说:“伯母 , 放心吧 。 您把女儿交给这七个字 , 错不了!”
就这样 , 1952年9月 , 王晓棠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
进入总政京剧团 , 王晓棠除刻苦练功外 , 还兼任扫盲班的教员 , 很多名角儿都成了她的学员 。 王晓棠常常批改作业到凌晨两点 , 参军才半年就立了三等功 。
1953年夏天 , 京剧团到西北部队慰问演出 , 王晓棠担任报幕员 , 穿着藏蓝色的裙子 , 长筒靴 , 靓丽无比 , 大气的台风 , 甜美的声音 , 一下子吸引了战士们的眼球 , 全场掌声雷动 。 候场的演员说:“晓棠的报幕太棒了 , 我的精气神一下就提起来了!”
在西安一所部队医院演出时 , 一位伤员是战斗英雄 , 连续五个晚上都让护士用轮椅推他来看王晓棠报幕 , 看完报幕就回病房 。 弄得这个护士心里直嘀咕:“这报幕的比演出的好?”
1954年3月 , 王晓棠从总政京剧团调入总政话剧团 。
1955年元旦后的一个早晨 , 王晓棠正在白雪皑皑的空地上练功 , 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看中 , 在反特影片《神秘的旅伴》中饰演女主角彝族少女黎英 , 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 。
1956年春节 , 《神秘的旅伴》在全国公映 , 王晓棠纯洁美丽、奔放热情的形象征服了亿万观众 , 一炮走红 。 影片中的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也唱遍了大江南北 。
《神秘的旅伴》
1957年 , 王晓棠在《边寨烽火》中饰演景颇族少妇玛诺 。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 , 王晓棠在云南的深山老林中体验生活 , 学点松明 , 学打猎物 , 学刀耕火种 。
王晓棠因在《边寨烽火》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青年电影演员”奖 ,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者中第一个获国际奖的电影演员 。
《边寨烽火》
记者指着1958年《大众电影》上她的封面照片问她获得国际奖有何感想 , 她说:“这个奖是碰上的 。 我不得 , 别人也可能得 。 要做个好演员 , 我还差得很多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