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被逼出来的』损失两万多亿!,放弃阿里巴巴的第一个大股东


『英雄是被逼出来的』损失两万多亿!,放弃阿里巴巴的第一个大股东
文章图片
蔡崇信为马云找到的女“贵人”林夏如和马云的谈判并不轻松 , 马云想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阿里巴巴10%的股份 , 但谈判的结果是 , 高盛最终以330万美元获得阿里巴巴40%的股份(还有的说50%)
风云突变!
2003年的5月 , 阿里巴巴的恩人林夏如离开了高盛 , 高盛也选择退出阿里巴巴 。 高盛将所有股票全部卖出 , 收获2200万美元 。
没有想到的是 , 狡猾的孙正义大喜过望却增加持股份额 , 向阿里巴巴注入了6000万美金 。
林夏如果这位当年对马云慧眼识珠的“伯乐”还在高盛的话 , 又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呢?
高盛为何当初不看好阿里巴巴呢?
2000年网络科技股破灭 , 小撮生物科技股的暴跌引发了整个纳斯达克的崩盘 , 拉开了长达两年的熊市序幕 。 全世界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在科技初创公司中的定位 。
据高盛前员工称 , 高盛一些私募基金合伙人提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质疑 , 但高盛私募部门亚洲区域主管林夏如却对阿里巴巴充满信心 , 并对媒体说高盛对阿里的投资立足于长远 。
但是在2003年 , 高盛私募部门就开始对中国新创公司失去了信心 , 并决定卖出阿里巴巴股份 。
其实除了高盛 , 很多高科技投资者都以为这个领域大势已去 。
再加上当时很多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 , 经过很长时间也没能成器 , 没有人能想到阿里巴巴会变得像现在这么成功 。
除了信心不足 , 高盛选择离开可能与当时马云迟迟不肯上市有关 。
通常情况各风投事先都会为各项投资设立期限 , 一般为3年 , 最长不会超过5年 。 即使以5年投资期限计算 , 到2004年底 , 包括高盛在内的早期投资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已经全部到期 。
于是 , 一些投资年限已经到期的机构投资对马云说 , 阿里巴巴上市的时机已经成熟 , 现在应该上市 。
但马云却一直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机会还不成熟 , 马云在内部多次讲到 , 他的目标是当阿里巴巴每天能为国家纳税100万元时再上市 , 2003年距离纳税100万元的目标还很遥远 。
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 , 2003年淘宝上线后 , 就以自己弱小的身躯挑战世界级的对手eBay , 但是eBay根本不把淘宝放在眼里 , 甚至认为淘宝只能挣扎18个月 , 因为eBay已经将中国市场份额占据了90% , 似乎已经无敌了!面对强大的eBay , 高盛做出了一个判断 , 淘宝必死!
反观软银的孙正义 , 他对淘宝充满了信心 , 对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感到非常高兴 , 他的战略眼光的确和马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
美国的高盛投资素有快狠准 , 几无失手 , 似乎总是那位能中大彩的侥幸儿 。
要是当初高盛能够继续持有40%的阿里股份的话 , 放到现在完全是不敢想象 。
阿里的市值为5493亿美元 , 卖掉阿里40%的股份 , 足足让高盛损失两万多亿 。
可怜的百度的市值只有349亿 , 连阿里的零头都不到了 。
所以即使是华尔街最知名的投行之一的高盛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
高盛错失阿里巴巴 , 恐怕早已后悔了 , 开始另寻机会再次与阿里巴巴“复婚” 。 2013年 , 高盛集团与其他九家银行向阿里巴巴集团提供80亿美元银团贷款 。
【『英雄是被逼出来的』损失两万多亿!,放弃阿里巴巴的第一个大股东】高盛说阿里巴巴是“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 , 以及充实的高管队伍” , 这让高盛对阿里巴巴的前景感到乐观 。
美国商界还将阿里巴巴的人才发展和公司视为一个标杆 。 根据美国著名管理杂志《今日管理》的一篇文章 , 马云教会了我们很多 。 其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帮助别人成长” 。
高盛还写了大量文章 , 赞扬了阿里巴巴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公司价值和长期前景中的作用 。
高盛近年来一直高度看好阿里巴巴 , 这或许是因为其糟糕的记忆 。 2016年 , 高盛报告称 , 尽管阿里巴巴的股价上涨了30% , 但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 自那以后 , 阿里巴巴的股价几乎翻了一番 。


推荐阅读